当前位置: 主页 > 经典解读 >

大学正解

时间:2017-06-06 04:07 点击:

(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在这里,儒家把明德与治国联系在一起,是从大处高处着眼。在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下“君子”的概念,欲显明自己的美德于天下的君子,欲弘扬真、善、美于国人的志士仁人。必须有所担当,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明确了“君子”是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较高的社会阶层,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和才能。是仕人,即仕途进取的人,必君子之学,而君子之学,要符合明明德的大纲,欲自明其德并使美德流布天下,必须立治国之志。走治国之路,求治世之术,修治学之道。由此可见,自明德是独善其身,新民,即使人普遍地以美德的树立做为立身的言行纲领,是兼善天下,就是使美德得以最大范围的推广和弘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事于国家治理的社会实践。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治国的原则问题。即“以德治国”还是“以利治国”问题,当然,物质利益是保证一个国家存续的现实基础,丰富百姓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也现实地成为任何国家社会的当然的宗旨。但是,综观历史,保证一个获取物质利益的实践过程,得以稳固地存续下去,不是物质实践本身,而是作为约束人的言行的外在的法律与内在的道德。而具体法律条文的确立往往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的外化,而法律条文的遵守需要道德规范的内在的恒常的支持。道德规范潜藏在我们的内心,外现于我们的言行,制约着我们的行为的选择取舍。尤其是作为社会管理层的人。如果不能以美德自律,以自我的贪欲,嗔恨和痴迷枉作来推行自己的强权意志。那么,他的统治地位是不会长久维系的。秦始皇吞六国而统一天下,威势赫赫,然而贪暴不仁,二世而亡,就是一个明证,而周公制礼乐,推行文王武王之美德,周朝兴盛了四百年,维系了八百载,在这里是将推行彰显美好的德行,作为宗旨来谈治国的。可见,在儒家看来,立德是治国的根本。明德是治国旨归。
(二)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儒家将一家的治理当作一国治理的前提去思考的。在古代,士大夫不仅作为国家管理层的一员而存在,而且,往往作为一个大家族的首领和家长而存在。因此,一个君子连自己的家族成员也管理不好,君王管理国人。在宗法制度下,家长就是家族和家庭中的君主,君主就是一国的家长,所以。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中,孝悌与忠敬是对举的,在家能孝敬父母,在国就能敬服上级。而“慈仁”也是对举的,在家能以慈爱之心对待家人,在国就会扩展为以仁爱之心对待国人。反过来,一个贪暴不仁的君主,也不会在自己的家族中推行慈爱,一个不忠不敬的官吏,也不会在自己的家族中有合理的悌敬之言行。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隋朝杨广虽文武兼备,辅其父杨坚统一了天下,但为了尽早地登上皇位,这个杨广在家中先弑其兄而盗其嫂。杀太子杨勇是不悌,淫乱其嫂,犯大不敬,后又在其父病危之际杀害了杨坚,淫乱后宫,弑父乃大不孝,乱其诸母是大不恭。这样一位不孝不悌之人,一旦窃取了皇位,何有忠仁可言,而不忠在这里早已暴露无遗,兄为太子父为君,一并杀之,何忠之有,简直同于禽兽。与嫂子后妃淫乱,何忠之存,无异于畜生。即位后,贪,嗔,残暴更是无所不为,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结果,几十年就灭亡了。这说明,一家不齐,国焉能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孔子作为一个教师,而世代尊崇,虽然也在国做过下大夫,但权势并非显贵,而其倡导在家要父慈子孝,兄弟敬悌,交友以信。在君敬臣,施仁政。以德齐家,以德治国。故能几千年来,本人受后人爱戴敬仰,家族世受皇恩,在中国可谓第一家族了。
“先齐其家”的齐字,是言行统一的意思,一个家族众多成员能被家长管理得同心同德,遵礼守法,就算做到齐其家了。现在社会变化了。家庭逐渐缩小,社会组织林立,但是,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内部的章程和规范体系,其组织成员言行都有其严格明确的自律条款。如果每一个领导都能严以律已,在组织内推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那么我们这个由不同组织组成的国家也就能达到长治久安了。
(三)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一个人要想管理好一个家族和家庭,做一个能将家庭成员的言行统一于礼制规范之内的合格的家长,作一个让族人敬服,外人倾慕的领头人。首先要做一个德风敦厚的长者和端严正大的君子。也就是说,要作一个礼制的化身。其言行一定要合乎其所倡导的规范并能在生活中长期遵守。要倡导孝顺,首先自己的言行要符合孝道,若自己对父母不孝,何以能让家人尽孝。要倡导慈仁,首先要用慈心爱护后代儿孙,要用仁德去对待仆役下人。若自己粗暴不仁,对儿孙不能示之以慈爱,对下人不能示之以仁厚,又怎么能够在家庭中建立起慈仁的氛围。要倡导诚信。首先要自己做到不自欺不欺人,言必信,行必果,有所承诺,必当兑现。内不能诚于已,外不能信于人,朝令夕改,阳奉阴违的家长,是不能在家庭立起诚信的大旗的。要倡导学习之风,自己要每日进步,日清日省,持之以恒,上行下效,家庭成员才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普遍地学习进步。
如果一个家长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违礼,举措失范,反而要求家人做到敬孝慈仁,诚信进步,往往事倍功半。因为自己的言行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举措选择。做家长的纵欲骄奢不知节俭,那么,其子也势必骄纵成性,浪费铺排。作家长的贪婪吝啬刁钻狡诈,那么,其子女又怎么能慷慨大度,宽厚,温良呢?做家长的残暴粗鲁,那么,要想让其子女慈仁,友爱,谨言慎行是很难的。
现在的一些家长,自己往往把商场中的巧取豪夺,坑人害友的事例向儿女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其子女在其影响熏染下势必要变本加厉,形成极不道德的人生观。
家长如果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知错必改,对环境的变化能从容应对,并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光明正大地在儿女面前表达出来,并在言行中一以贯之地坚守美好的道德规范,那么其子女也必然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并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应对环境的变化。有的家庭和家族总是给人一种红红火火的印象,就说明家长的心态是积极的,并给家族成员灌注了一股积极进取之风,自信的大旗高高飘扬。
家长的心态如果一向是消极暗淡的,怨天忧人,慨叹命运的不公和环境的不利。并经常在儿女面前表现出自卑自贱,自贬自弃的倾向。那么,其儿女在长期的熏染下势必言行偏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偏执退缩,不思进取。长期以往,整个家庭会处在一种无法排遣的沉闷之中。一种压抑悲观的情绪会在家庭中弥漫开来,给外人一个死气沉沉的印象。甚至家庭成员经常会出现精神失控,丧失理性的言行。
所以说,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家庭如此,一个单位也如此。做领导的如果能够提倡美德正行,讲求诚信不欺,做事光明正大,心态积极上进,那么,整个单位就会有一种群策群力,同心同德的新气象,如果一个单位领导心里有阴暗面,奉行欺诈不讲信用,对内心存疑虑对外圆滑不实,那么这个单位也一定会弥漫出人人自危,相互欺瞒,互相猜忌的恶劣气息。一遇逆境,就会作鸟兽散。不能团结起来,应对环境中遇到的任何挫折。
我们今后的修行之路还很长,在僧团中如果我们奉行正人必先正己的原则,处处遵守清净戒律,并且精进不止,那么我们就会整体上显出一个庄严,肃穆,灵动活泼的好气象,赢得僧俗的尊敬和赞誉。如果某一天,你做为一个讲坛上的法师或寺庙的主管,那么你的言行将影响周围的所有信众。我们怎么修呢?那么就用八正道来统摄我们的身口意吧!!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修身主要表现在言语的表达和身体的力行上,那么,如何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呢?也就是说,是什么决定和引导我们的身体举措和言语表达呢?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是我们的意识内在地引起我们的意行,是心行引起了身体的现行。所以说,修身要先正其心。心念端正了。言行才会端正。心志是主宰是体,言行是从属是用。
内心有正确的知见,言行才能遵守正确的现范。如果正见没有确立起来,分不清善恶是非,颠颠倒倒错乱不明。那么言行上也会随之而起认善为恶,以正为倒的妄言妄行。如果一个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知见,那么这个人在言行上会表现为极度的自私和自爱,贪婪吝啬。让这样的人去做布施的事业简直比登天还难。厚已薄人是他们言行中一以贯之的习气,损人利己是他们惯常的行事作风。儒家的仁爱,友悌忠孝等理念,在他们的心中很难扎下根,并在行动中开花结果。
如果一个人奉行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知见,那么这个人在言行中总会流露出放纵不羁,沉迷声色,醉生梦死的作风。让这样的人去遵守清净的戒律就太难了。儒家的节俭,寡欲,慎独,恭敬的理念很难在他们的心中争得一席之地,更不能期待他们去做一个实行温、良、恭、俭、让的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了。
如果一个人奉行,唯我独尊的知见,那么在言行中总会表现为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恶习,往往会有一各极其难忍的自骄自傲,矜持我慢的不良情绪。稍有不顺违缘便会怨怒不止。嗔风吹动嫉妒之火。势欲烧掉一切对立面。这种人虽然自大,内心却潜藏着极大的嫉妒之烈焰。让这样的人去忍辱负重是很难做到的。儒家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难以在他们的言行中找到影子的,更不用说进入他们的内心了。
如果一个人将好吃懒做,当做幸福的准则,那么这个人会处处表现为慵懒,困顿,萎靡不振,让这样的人去精进于任何一门技艺和学问,都难以成就,更不用说儒家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朝食肉,睡死可矣,这种人是朽木,不可雕也。
由此可见,要想言行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也就是加强自身的道德进修,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沿着正思维的精进方向形成正确的知见。不然,内心不正,行何以端,言何以远离诸枉。学佛的人,要想言行端正,更应向心上修,言行是心的表相,心是言行的主人。
(五)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诚”是心态的清净状态,意是心的动相,能使妄动的心相安定下来,能使纷乱的心绪静止下来,就是诚意的工夫了。
儒家将诚意做为形成正确的心态的前提,有三层意思,首先是心态的调整和心尘的静滤。只有心境处于一种清明的状态,才能晓了是非,明暗,善恶,染净。第二是,扫除既有的成见,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成见偏见,那么他就象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是无法达到事物的真相的。第三是,就是态度要诚恳,诚实,不要潜伏着各种不良的心机和欲念。如果一个人欲念太多,那么这些欲念就会牵动一个人的觉知能力而指向自己的动机,无法形成正确的心念和知见了。“诚”字是“中庸”的核心,这里就简释了,在中庸中再详述。
六)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心态清明端正,心意诚恳严肃,在于真知的获得,知体的明澈,要想知体明澈,真知豁显,就要做格物的功夫了。
致知有两种:
一、正确知识的获得,这里致是召致之意;
二、良知的显露,这里致是达到之意。
知识的获得是向外,良知的显露是向内。格物也有两解,一、即物穷理,向万事万物中探求,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达到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在这里,格是研究剖析之意。二,格除物欲和染污,使心体明洁如镜。这样就能使一切良知得以显露了。
大学中有一句“此为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补之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理粗精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我们分析一下朱子的观点。他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而穷理的工夫。在这里,格物是人心向外驰求,分析探究万事万物,以获得贯穿于终始的规律性知识。透过现象去发现关于事物的本质性的规定。即物就是接近外在的事物,去观察它,接触它。穷理是指通过格物的工夫去穷尽外物中蕴含的道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的实践论证。大到对太阳系的运动的认知,小到对自身生理现象的探究。在这方面,人类已经建立起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体系。大的方面,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还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提出了宇宙无限扩展的理论。并成功地引发了原子核聚变和裂变的反应过程,这相当于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模拟了太阳的生、住、异、灭过程。小的方面,发现了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和DNA遗传密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生物体的改良和克隆。这些都是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例证。
但在这里也遇到了人类个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事物现象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如朱子所说:“理有未穷,知有不尽”。朱子认为认识事物,是用已知之理通过举一反三的推究,总有一天能豁然贯通,通晓天下万物之理,获得有关天下万物的一切知识。那么,这样一个心即物而外求的认知模式能做到这一点吗?一个不断地攀缘外境的心能获得全体大用吗?眼观色,发起眼识,这个眼识能分别浅近事物的明暗形状和动静,能够推而广之,发现无限旷远的宇宙的秘密吗?即使借助于射电望远境,我们也不能望到宇宙的边缘。既使借助精密显微镜也无法发现我们心思的妄动。也就是说,攀缘心的外求,只能获得分别性的知识,是无法达到圆满的智慧的。
而我们修行人更倾向于格物致知的另一种诠释:“即以居士司马光为代表所提倡的格除物欲,致其本有良知。”也就是清净其心,除其尘染,发明心体本有之智光。
我们都知道,影响一个人认知能力的主要有情欲和既成的偏见。如穿鼻之牛,何有自在?如镜蒙尘,何能觉照?
在这里格物是指,格除蒙蔽真知的各种欲念和所知障。致知是:将真知之体的觉照的工夫开发出来。六根攀缘外境,眼观色,美丑之境,牵动心识。美者贪之,攀缘追逐,丑者嗔之,憎恶厌避。美中之丑,丑中之美在贪嗔的欲念摄持下,一时难以发现。那么我们对境所获的知识就会真妄相杂,因而成痴。贪、嗔、痴三毒蒙蔽了良知,我们就会被外境牵着走,哪还有什么觉照之功。耳闻声亦然,顺耳者倾耳相闻,逆耳者塞而不闻。不知忠正之言,往往逆耳,谗媚之语多能诱人,靡靡之音,陷人于温柔之乡,夺其志而移其节,使人堕落。这样耳根逐音而寻声,又怎么能返闻闻自性而起觉照呢?顺者贪之,逆者嗔之,痴迷妄作,毁戒轻身,何其可怕呀?
 
------分隔线----------------------------

三惜书院

电话:13358873943 微信:133588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