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经典解读 >

心经参悟

时间:2017-06-18 02:44 点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第一讲   观自在菩萨
        在座的居士龙年大吉! 祝大家今年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家庭比以前更和睦,朋友关系善缘越来越广大,而且在修学佛法上更为精进。希望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心开意解,都能减少烦恼,增长智慧,广结善缘,并且把自己的心得能够以慈悲喜舍心去行持在自己的行动中,做一个佛法的真实的受用者,同时又是真诚的传播者。这样才是一位合格的佛教徒应该做的,也是一个正常的公民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生活习惯。
      《心经》不是讲的,是体悟和参悟的。咱们这个课堂,我想会有很多真想学佛法的人来听的。真想学佛法的人绝不是说耳食之徒,什么样的人是耳食之徒?仅仅是听一听而不真正消化吸收的人,耳食之徒学习佛法是毫无意义的。
        有不少人都背过无数遍《心经》,听过很多的光盘,甚至连刘老师的课都听过几十次,但是你自己对于佛法、佛陀传下来的智慧是否得到了真实的受用?你的烦恼是否比没学佛法之前轻了一些?你的智慧是否比没接触佛法、没听闻佛法的时候提高了一些?这才是衡量是否真实受用的标准。
        我经常听到有不少人说:“我学习传统文化很受益”, 试问传统文化到底在哪里让你受益了?也经常有人说:“我以前没听过,听到有人讲或分享有点感动。”只是感动了没有用,世间上的很多事情每天都在感动着我们,只是我们迟钝的神经无法真实地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层次的震撼。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在会场中、或在几个人说话中、一个环境中感动一回,回家坚持不了一个月就感动不起来了,再碰到同样的现实又失去了那种敏感性,这是不好的,所以今天,我是领大家参悟一遍《心经》。
        有人说:“《心经》我背得很熟呀!”不知道你思考过没有,你背《心经》到底要做什么?一盘录制《心经》的磁带,放在一个录音机里,不断地让它发出这种《心经》的声音来,放出的哪怕是佛祖原来的声音,能给你带来多少利益?佛自己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家知道这句话吧?《金刚经》中明明确确有这句话,那么听《心经》、背《心经》能给你带来多少利益?为什么我们不听佛说而信魔说呢?
        有人说:“念一千遍《心经》就能开悟。”假如念一千遍《心经》就能开悟,那在咱们全中国,自从《心经》传入中国、从鸠摩罗什第一次翻译《心经》以来,所有的出家人都会开悟的,因为早晚课中都有《心经》,各门各派都有,由于《心经》短,所有的信众中学佛时间长的人几乎都能把它背下来,他们都能开悟吗?我觉得路评居士能念一万遍以上了吧,秀洁念几千遍也一定有了,结果呢?所以呀,一定要真参。
        但是不知道怎么参,怎么办?就是要有疑情。不知道怎么起疑情?那么今天我不是给大家讲《心经》的,是告诉大家怎样就着《心经》真实的用心灵去体会一下佛陀的指月之指的,我们要真正的要接受一下佛陀的指月之指,让佛陀智慧的手指直接戳穿我们凡夫卑鄙的心灵,让我们把贪、嗔、痴、慢、疑的熟处转到慈悲喜舍六度万行的生处去,这才是真实的受用,是真实的一个转化。
        前几天我在沧州,有几个是在世俗法中有点层次的人,所谓仕途上的人问我佛法是什么?对我说:“你别用佛语说,我们听不懂。”我说 :“佛法很简单,无非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转得最成功的是佛陀,在路上的有菩萨,还有转到一半停下来的叫声闻缘觉,一点也不转,因熟就熟,是要下地狱的;还有一点也不转,但平衡保持的,不再造恶业的,还继续留在人间。”
        佛法就是这样教人的,大家一开始没听懂,我再一解释就听懂了,什么叫“熟”?为什么佛法叫“熟处转生”,这么简单的一个词?因为一个凡夫,薄地[U1] 凡夫,对于什么最熟?对贪嗔痴慢疑最熟,对于分别心最熟,见到境界就要分别,分别就要爱憎,爱憎就要取舍,取舍就引发贪嗔,然后就是索取、占有、抢夺,或者远离、残害、嗔怨,这实际是大家无始劫以来最熟的,而且都熟到哪种程度了呢?多少劫以来一直伴随着你,伴随着我们。为什么?这就是早已形成在我们八识田中的善恶的种子,以一种业的形式一直跟随着我们。纵使百千劫,唯此业随身呀!我们如果不能开悟,不把这分别的业识打掉,那么我们永远也进入不了诸佛所指出的智慧的境界。
        那么大家既然已经对贪嗔痴这么熟,熟悉好不好?不好。大家知道了,是因为有佛陀出世,佛陀以一大世因缘出世,就是让所有的众生都开悟入诸佛的智慧。而且佛陀指出,虽然大家对这贪嗔痴慢疑都这么熟,都在业风的吹荡中、在六道中徘徊轮转,但是大家也都具有和如来所证悟的心性完全相同的佛性。知道吗?如果说只有佛陀有佛性,而大家没有,那么我们娑婆世界再有80位佛陀,也不能煮石成饭,也不能让一个没有佛性的人成佛。所以,佛陀的慈悲第一是指出人虽然是在六道轮回里,虽然业识茫茫随业风飘荡,虽然习气很重,所知障、烦恼障像一个无明壳给人的那点智慧和佛性都紧紧地束缚在轮回里,但是佛陀究竟以自己全然证悟的这种心性和智慧打开了无明壳,走出了轮回。佛陀用这种勇气和实证,还有他的慈悲心给大家点出来了。大家应该按照佛陀所传的教法做,如果大家这样做,那么也会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佛陀不是神,后来的大乘佛教中有些夹杂着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在佛陀圆寂(我们叫死,佛叫圆寂)几百年以后,产生了一个造神运动,把一个觉悟的人终于造成了一位震天动地的大神,但是我们是学诸佛的智慧法门的,我们不要迷信,我们应该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佛陀说只要是我们放下了分别心,不再执着了,把我们熟悉的贪、嗔、痴、慢、疑转化成我们非常陌生的觉、正、净、慈、悲、喜、舍,那么我们也会逐渐地把我们的恶业净化掉,渐渐的增上生,最后从轮回里走出去,那才叫解脱。
        以上是一个帽,说了半天,修行就是“熟处转生”。“熟”是什么?就是对习气很熟,就是对贪嗔痴很熟,对自私自利很熟。对菩萨那套不熟,因为菩萨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佛陀呢?佛陀是自觉觉他,已经觉性圆满的。与佛陀比较,菩萨在放弃我执的路上,是没有最后忘掉自我的,但自我心越来越轻,利他心越来越厚,这叫菩提道上的人,叫因地的菩萨[U2] 。果地的是什么?果地的是佛,佛已经完全的打破了我执。菩萨为什么还没打掉我执?因为菩萨还是因地的,因地就是处于成佛之因,也就是走在菩提路上的人。
        那么大家是不是菩萨呀?应该非常勇敢地说“是”,即使不是,听完今天的课,也起码要做一个初发心菩萨,然后和善财童子学习,见到所有的善知识都要去参一遍,最后参明自己的心性,在菩提路上走过52级台阶,从十信位、到十住位、到十行位、十回向、然后到十地、最后等觉、妙觉,也就成佛了。
        上面我说的这个帽虽然大,但是我希望咱们是从熟处转生,也同时就是生处转熟。咱们对菩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较生,咱们对自私自利较熟,咱们对什么最生呀?对于利他最生,对于对别人慈悲、随喜别人都很生,对嫉妒别人从小就会,两个小孩呀呀学语,他妈抱另外一个小孩他就哭,那就是习气,从小就熟悉,不会说话也哭,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嫉妒心。对于随喜、赞叹别人咱们非常生,但是诸佛和菩萨是最熟悉的,所以咱们要把诸佛菩萨的熟处和咱们的熟处交换一下,把咱们的生处和他们的生处也交换一下,那么大家就都走在菩提路上了,这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记住这两句话,以后我们就容易讲佛法了,要不然遇到想学佛法的人就给人家念几遍咒,别人本来想学,结果给吓跑了。再不有些人就跑山拜庙,这个大仙灵,那位主持灵,这个主持算的是达摩一掌经,那个是文殊菩萨的四柱,都是谁说的?佛制戒首先就说过,学佛的人是不允许吃这种饭的,除非你已经是菩萨了,你已经性定了,你说什么都是慈悲喜舍,你是以它为方便而救度众生、为众生服务的,这也可以,但是以此取利绝对是佛所戒掉的。
        现在我给大家说怎么参,佛经太多了,有不少人都看过很多经,起码《金刚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大家都读过,《心经》大家也都读过,为什么我们最后落到讲《心经》?是因为大家学佛也偷懒,还是喜欢拿自己熟悉的,找最方便、最简捷的、最好背的那个来学。《心经》短,大家就都会背,而且还有人说背一万遍世界就太平了,中国的和尚很多呀,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就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是中国最乱的时期,在这期间也出了许多高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 太虚大师、印光法师等等,但是,注意,我们的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中也正是这 100多年,所以大家知道迷信是没有用的。但多几位开悟的人,多几位有智慧的人,通过拯救我们的心灵来影响我们的同时代的人,让大家一起能合担起智慧来,然后更好地护持我们的国土,服务我们的人民,这样想才是正确的,知道这个道理吧?只有打开智慧,才不辜负佛陀的教育!
        有人说,刘老师这么一讲,我不迷信了,可我怕智慧打不开, 不要怕,要靠长期熏修。哈尔滨有一种食品叫红肠,我听说最传统的方法是用一种木头火熏,长期熏才能出那种味道。菩萨也得靠在正法中的长期熏修和在行动中的行持才能有智慧的味道,才能有解脱的味道,才能有般若的德行,才能有自在的自我自证的境界,所以要长期熏,不要急!
       《心经》的题目怎么念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不少人都读了很多遍了,有用吗?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大用,但是也有一样有用,比读《茶余饭后》有用,比看电视剧《还珠格格》跟着小燕子哭有用,因为诸佛的这些东西起码能静心,能摄心。念佛的时候有恭敬心,恭敬心一摄心,起码念经的一段时间内能清净,但要真正的受用,就要真参。现在我告诉你们怎样参,先教你们参的方法,然后咱们再读。注意,如果有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闻”的角度,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证悟。“三学”叫:“闻、思、修”。“闻”是听闻正法,但是如果你还没有思考,你要有什么样的缘分能够接触到那样好的善知识?你积多少德才能在这辈子一出来就碰到一个能直接讲诸佛智慧的、讲正法的人?如果你没有那个智慧,你又(怎么)知道你听的是不是正法呀?你听的是什么法门呀?所以一定要“思”。
        什么叫“思”?“思”就是今天所说的“参”,真参。那么怎么参?佛经是三藏十二部,经常有人问我到底是哪十二部?《金刚经》算不算?你们说是哪十二部呀?天天说三藏十二部,今天还有人发短信问我三藏十二部到底是哪十二部经?我告诉你们,“三藏十二部”指的是佛所说所有的经和菩萨所造的论,“十二部”不是数量中的十二部经典,“三藏”是指经、律、论。
“经”是诠释“定”的,怎样入定,怎样得到禅的;
“律”是讲戒律的,说修学佛法的人在身口意上要有哪些誓言,要遵守哪些誓言,叫戒条、戒律;
“论”,是因佛经的语言时隔太远,或者简洁、或者词语和概念上不懂,一些有证性的高僧大德诠释佛经的时候所造的论,所以“论”是解释佛经的,是“慧”, 所以它是慧门。是用戒、定、慧来解释律、经和论。
“十二部”是诸佛讲法的十二种题材和讲法的十二种方式,例如:有的是长行、有的是偈颂、有的是孤起[U3] ,不用请法、有的讲的是本生的故事、有的讲的是方广……,这是题材,不是说有十二部经典。一定要注意这个,以后大家应该知道点术语,即使大家说以后我不可能当讲师,不可能讲佛法,但也应该知道的。当别人问你三藏十二部是哪十二部的时候,你给大家说一下这是诸佛讲法的十二种题材和十二种方式,绝不是说有哪十二部经典,[U4] 不要说具体哪部经是,哪部经不是,注意这个。
        现在咱们具体说《心经》?我给大家做一下归类。首先要明白,这部《心经》在经史上要定位,实际我说到这个,有些悟性高的人,还没等讲这部经就已经开悟了,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经》是属于佛经中的般若部,大般若部。“般若”是属于译音,由于它意义很多,很神圣,所以没办法翻译,勉强翻译成咱们的“智慧”,又怕和咱们唐言也就是咱们汉语中聪明混淆,在佛法中小聪明和分别心都不叫智慧,不是般若,所以没有办法,好像是“智慧”。那么“般若部”是谈什么的?是谈宇宙人生实相、究竟了义的法门。佛一开始出世的时候给众生讲的是四圣谛,《心经》里有这部分内容,叫“苦、集、灭、道”。“苦”就是咱们的感受,我们众生的感受;“集”就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痛苦的感受;那么怎样出离?出离就要灭掉苦、集;达到这种灭掉苦的境界要通过什么?“道”,三十七助道品。佛一开始是讲的这个,后来又讲十二因缘,讲来讲去,佛的常随1250大弟子,其中很多都是大阿罗汉,没证到佛的智慧上,证到我空的境界了。阿罗汉证到了我空的境界了,[U5] 认为有法可依,有涅槃可去,有世间可离,所以是智慧非常浅的。佛陀一看,这可不行,本来是让大家都成佛的,都能打开自我的佛性的,讲到这以后,大家住到常乐我净的小乘涅槃里了,诸佛的智慧还没有达到,所以佛陀又回小向大,从方广引入般若部,进入了般若部就是《心经》所传的这个部。般若部就是讲宇宙人生实相及怎样能够最后打破二障(所知障、烦恼障)、同时进入佛的智慧境界的,所以般若部就是诸佛的境界。
大家现在明白了,《心经》不是你们想象的。我也看过很多讲《心经》的书,给《心经》讲得最后都漏掉一个字,这么厚一本书漏了一个字。漏了哪个字?最关键的那个字—“无”。《心经》中都是“无”,都讲成了“有”,讲什么叫十二因缘,什么叫十八界,什么叫苦、集、灭、道,什么叫智慧,什么叫解脱,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解释来解释去,《心经》中这些话前面都有一个字—“无”,都是说“无”,那么解释了这么多又有意义吗?离题很远。所以仅看概念和意思是解释不出真义的。这就证明了解释不了的还应该参,你要是不自己用心去参,不“死”一回,你就活不过来。你的业识、你的分别心不死,你的智慧心就不会活,所以说“打得念头死,还我法身来”,这才叫真参。
        说了半天,真参怎么参?首先最浅的层次,参就是一种引爆激情、引爆智慧的一种开悟的法门。不要小看这260个字,这260字是600卷(部)《大般若经》的核心,也是84000部佛经的核心,如果把这部经真正的参悟透了,那么其他的所有经典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诸佛不说二法。有些人说:“我懂《心经》,不懂《金刚经》。”或者说:“我什么经都看得少,我就懂《金刚经》。” 我说那是混蛋逻辑,懂《金刚经》还了得?懂《金刚经》的几句话,六祖开悟了,你开悟了吗?不要说懂,要说懂的话,禅宗的前五祖都用《楞伽经》来印证,大家要说也开悟了,就去参悟一遍《楞伽经》,看你能否参透,参透就算也差不多了,起码印心,证明是大开圆解了,这个是很难的。
        说了这么长时间“难”,现在该往简单了说了。《心经》中最主要的几句话和诸佛所讲的法是对谁说的?佛活着的时候,在印度,是给人讲的,对吧?按照大乘佛法中所说,佛在天宫也讲法了,但咱们是人,天人怎么听法咱们不管,起码佛陀在咱们人间给人讲过佛法,对吧?其中佛陀给人讲过般若部的大乘经典,当时听法的人有几个人是学习过很多年的?很多都没有文化,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能够开悟?是因为诸佛讲法没有离开众生的身心和众生身心所依存的那个世界。
        我们翻开所有的大乘经典,诸佛的语言绝对没有离开我们的四大合成的五蕴聚集的身体以及我们幻生幻灭的念头和起灭不停的这颗心,还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心经》讲的是什么?也完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三藏十二部讲的全是这个道理。问题是你怎么样用自己的身心去和佛陀所说的那些实相法进行一个深深的对照,把《心经》中的文字彻底地进行一个观照,观照到自己的身心里去,去体悟,然后得出来的那种境界才是有体悟的境界。要注意这点,并不是单纯的哪些名词我能背下来,哪些名词我听过别人的解释就可以了。现在的光盘也多,书也多,我们只是知道经文的多种解释而不在身心中参,那没有多大意义。你就是五蕴合成的,咱们众生都是五蕴合成的,都是色、受、想、行、识合成的,咱们都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接触色、声、香、味、触、法,都有苦乐的感觉,我们也都是父母的因缘所生,但是为什么《心经》中说“无”?我问一句,看谁能稍微回答一下?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哪位同志勇敢地回答一下?
学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老师:这句也是《心经》中的话,你要是说没有,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不仅诸佛不信,这屋里智慧这么浅的人也不信。老师在用什么说话呢?用嘴。用眼睛在看,是吧?
        所以,大家看,佛法还真不是解释的,不然你就给我解释明白,色为什么是空?我这么大个人,这有这么大张桌子,这位老人家都活八九十岁了,为什么叫做“空”?你空一下,我看看?不空。着空的就是阿罗汉,就是佛陀所骂之人,就是永远打不开诸佛智慧的人;当然,着(zháo)有的就是咱们这些凡夫。所以既不能着空,也不能着有,这才是中道的见性法门。
学生:着空是什么意思?
老师:执着,叫着(zhuó)空也行,就这样发音。但这里我先不这样说,我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大家有静坐的习惯吗?我问过那些静坐的人,我说:“你静坐时都在干什么呢?打坐干什么?你也没有死,还有意识,坐在那没睡着之前,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净心呢。
老师:只要一有净心的意识就证明心还没净。所以,到底干什么呢?出家的人想骗信众钱?在家的人表演呢?有的人信佛,天天坐一个小时,最后起来又揉腿又跺脚—麻了。
         注意呀,我不是反对静坐,我是说如果静坐是在装样子就不对了,我也希望大家以后每天能静坐一个小时,但由于咱们现在静坐的时候还达不到等持的功夫,所以可以静坐止观。什么是“止”?就是寂止,就是定因,止叫一缘安住。我们的意识心由于无始劫来就不能离相,就要着于相,要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专注在哪个境界?从今天以后,就是把《心经》的260个文字作为我们修一缘安住的唯一的对境,这就行了,除此以外不作考虑,这叫“止”,也是修禅定的基础。
        然后还要“观”,观什么?透过我们的心—意识心,去参悟《心经》。体会从第一个字“观”,一直到最后一个音节中的每一个文字或每一段文字所透视出来的诸佛的真意。要是功夫纯熟,整个过程怎么也能坐一个小时。有些人说:“老师我观了”。实际上是又浏览了一遍,或者浏览了五遍睡着了,从“观”一直到“揭谛”,“观”不起来,一点疑情也没有,还挺遛,所以就又浏览了一遍。那不行呀,那不叫“观”,所以咱们所有这些人是有缘的,我希望你们能受益,你们真要真听老师的话,你们要是不听老师的话,老师的时间也很珍贵,这个时间干点什么不行?[U6] 你们的时间也很珍贵,大家都是有用之身,意识清晰,正是中青年,干点什么不好。你看,人的生命就是由一秒一秒构成的,到这来这两个小时,一生有多少这样神智清醒、身体还好、思维正常的两个小时?大家可以算一下,所以我耽误你也不好,你耽误我也不好。但既然来了,让咱们能受点实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从今天开始要听话。今天只许刘老师杀人放火,不允许你们百姓点灯。因为你们要点了灯,对你不好,对我无所谓。这里不是禅堂,所以不能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大家现在还是属于学生,听就行,不让你们做了。[U7] 
       佛法最讲究,你们看到墙上的这个《心经》是我书写的,从第一个字“观”开始,我们对这个《心经》中的每一句话都要做深观、圆观、无尽观。如果按《华严经》看,应该叫从无尽实相法门去观,彻底观出它的原形,那个原形就是实相。大家看这个“观”,“观”是什么?止观;止,叫寂止。什么叫寂止?在因地叫寂止,止住妄心。我们妄念乱动,要止住我们的六根攀缘六尘,一缘安住在某一个字上。咱们现在把咱们所有的心就安住在这一个“观”字上不动,应该达到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有香味也闻不到的程度,即使闻到了也不随它走,就是把一缘安住在“观”上,然后去观想佛所说的这个“观”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具有多少种意义,我首先教给你们一个方法,先“观”什么?就是要观我们的身心世界,不要观别人,修行人是这样的,你是不是有修行就看你那个嘴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观”,首先要观照自我的毛病和习气,不要用眼睛去观照和挑剔别人的毛病和习气。首先这个“观”要内观,不要外观,这是第一步。一说“观”大家都知道,“观”就是拿眼睛看,而且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观想,观别人的毛病,怨天尤人,如果观察出自己的一些毛病,还要找一些借口,搪塞过去。现在咱们要真正把自己定在这里头,首先要知道方向,是内观,一定要内观。观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有多少习气,我们有多少贪、嗔、痴、慢、疑。我们是否是一位正人君子,[U8] 这是最简单的世俗法,我们是君子否?我们是不是小人?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连君子都不是,就要变为君子;如果是君子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精益求精,和更好的善知识沟通,然后再不断的进步;如果我们是小人,那么马上转变气质,因为我们终于认清自己了,这个实际上在儒家也有,叫反省。“观”首先是反省,最浅层次上的观。
        然后,咱们是学佛的,还要“观”什么?一定要按四念处去观,观什么?观“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念头不断的动,它是虚幻不实的,它是不断变迁的,是念念流动的。我举个例子,有个人不想活了,家非常困难,命运不好,他在二楼住,要跳楼,他对这个人世间一点留恋之情都没有,有很强的出离心,正好前些日子有个人把这么大一块金砖放到这了,他一跳,一只手按上了金砖,注意,跳楼之前,没摸到金砖之前就认为死就是他唯一的解脱,摸到金砖以后,腿还流着血,但他不仅不想离开世间,还想用金砖换取更美好的生活。就这一念,被境界就给转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哪有一个真常呀?昨天某位女士还和他丈夫说:“你是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明天有富二代追求她,她就变了,她的丈夫就变成黑马王子了。我们的这颗心是念念不住的,我们首先要知道,不可靠的就是众生的心。所以,只要你是无明壳中的人,谁也没有真心朋友,因为你熟悉贪嗔痴,他也熟悉贪嗔痴,你熟悉自私自利,他也熟悉,这两个人绝对不可能心心相印,总想在对方身上找到对我有利的东西,这怎么能成朋友呀?两个菩萨能行,因为都是想把自我给别人,服务别人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大家很容易就能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都是学佛的。如果大家都是真学佛的,都是发慈悲喜舍心,都想利益他人,都想把自己的自私习气打掉,那么大家都能成为朋友。所以如果对方没学佛,而且还不是很有善根,他说和你心心相印,你就说这是骗人呀,应该有警觉心,不要上当。所以,第一、观心是幻。
        还要观想什么?观受是苦,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天天活在幸福里,我们不管自我感觉多么好,总有一天,春花秋月总成空,所以我们即使是最美好的享受,当我们知道这都是无常的,终点毕竟会来临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再享受了。在《阿含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国王,他有个弟弟,看见哥哥拥有整个国家,拥有无上的权利,他非常羡慕,对别人说:只要我当七天国王,我死都行。后来他当国王的哥哥真给他机会了。弟弟当国王的第一天,非常舒服,第一天下朝了,嘡!一敲锣,警告他已过一天还有六日;第二天,已过两天还有五日;……还剩三天的时候,他朝也上不了了,觉得只剩下三天了,很紧张,害怕失去……。你看,所有权利都给他了,他却要疯了,当国王的享受都给他了,他享受了吗?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我们每个人如果观想我们的一生,和他当国王的这七天很像。我们即使再痛苦,在这个社会中苦也有到头的时候。我们即使再享福,也有到头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觉醒了人生是无常的时候,我们就接近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了,知道这个道理吧?所以,一定要观心是幻、观受是苦。
        还要观诸法无我,什么叫诸法无我?大家知道石头山是怎么来的吗?大家都知道喜马拉雅山最高,知道青藏高原也很高,它们过去是海底。我们北方地区过去喷火山正好喷了384次,在地壳变迁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大理石,玄武岩等等,就连这最坚硬的石头都不是原来就在那,也不是固定就在那,也早晚会被风雨或地壳运动变成尘埃的。我看这位大姨戴着金耳环,如果太阳不爆炸一次,金子这种元素就出不来。所以我们地球上存在金元素,证明宇宙中曾有无数的太阳爆炸过,恒星的毁灭才能产生这种重金属。所以你说什么是永恒的呀?都是变动不拘的,连太阳也没有一个坚固不变的自我,宇宙也没有一个坚固不变的自我,更何况我们的身心和我们这一期生命所依赖的世界?这是科学证明的,佛那个时候没有望远镜,但是佛以自己的智慧证悟了这种实相,都是缘起的,有因缘就聚在了一起就变成了这个世界,因缘散了然后就趋于寂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心指向智慧,而特别贪恋于这瞬间的生灭的诸法呢?如果知道这个我们还会生气吗?不生气就很难起嗔心,知道宇宙人生实相的人,是很难起嗔心的。你们不喜欢刘老师,也不用费尽力气打刘老师,再过100年我就自销(消)自灭了,我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也不用不喜欢你们,这个小孩子,别看你现在年轻,我放你一百年,如果是我这样的,就放五六十年就行。人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实际上佛法所说的空,不是说的某个东西就是虚空,不要空他。[U9] 佛活着的时候,印度也有印度洋,那时候中国还有秦始皇以前的周朝,是吧?也有这些大山、这些世界、这些海,山海人物,以诸佛的智慧也没有移山填海,也没有空掉它们嘛。佛陀完成了一期生命,他圆寂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而已。
        实际上,将宇宙无常无我说是空,佛法真正的精义[U10] 是什么?是空掉我们众生对无常东西的执着心,这是大乘佛法唯一想空掉的,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想空,它只不过是用空代表无常而已。
        “色即是空”我也给你们解释了,就是任何的物质世界,包括整个宇宙都是因缘聚合的,它是一种有色的世界,它是不长久的、不坚固的,没有一个坚固自我的,所以它总会坏去。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心情也是时好时坏,那么观想我们的身心世界,实际上我们大可不必境界现前的时候分别执着,让自己处于烦恼中,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这就是佛法的真受用了,也体悟了诸佛的苦心。要不然闲着没事儿这也空、那也空,空什么呀?给他一砖头,他也流血,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刘老师在这讲课,你打我一下,我疼,我反过去打你一下,什么原因?真疼呀。[U11] 
        大家知道诸佛深义呀,咱们有位开悟的祖师,有人问他,三藏十二部哪个是魔说?哪个是佛说?祖师是大悟之人,他说全是魔说。那么怎么解释呢?诸佛说的正法,金口所宣,怎么全是魔说呢?然后祖师说了下句话“依文解字,三世佛怨”。你依靠佛所说的经典解释经典中文字的意义,人家这是指月之指,你不见月亮,在手指上计较,有几根筋,多长多短,什么颜色,那不行,所以是“依文解字,三世佛怨”。注意呀,还有下句话,“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如果讲法的人离开了经典的真意,哪怕只有一个字,自己加上的意思,就是魔说。怎么办呀?所以讲法也不容易呀,讲法还要把诸佛的真意讲出来,同时还要让大家听懂,实际上就很难了。
有的人学佛,口说四大皆空,就他的执着心不空,那就不行,注意,实际上万法本来没什么坏处。[U12] 
        刚才我们观身、观心、观世界,都是无常的,只要知道了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就是无常的,那么佛陀参悟了什么?佛陀参悟了一个大话头叫:“宇宙的实相是什么?”,参悟了以后,佛陀用一句话解释,叫:“缘起性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聚合才产生的,这叫缘起;它没有一个原来就存在也永远不会灭亡的本体,这就叫“性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作为人,我们不要认为有一个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才不会被我们的物质世界和我们的小想法所烦恼,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想法都换多少次了?像许多女同志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次恋爱就结婚了吗?对象也有三两个吧,长得再漂亮,有很多追求者,那个时候心也在变,21的时候和谁相处了,22的时候和谁相处了,初高中的时候还对别人产生过暧昧之心,没敢说……,这个都是变化的心,到现在为止可能都离婚了。以前那个爱得最深,可能与她共同创造了人类个体的那个人,也许他们还离婚了,你说这个心变化多大。所以,注意这个,就是佛法的真谛。所以佛说这些法,就是为了空掉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空掉执着心和分别心。为什么说世界是空的?身体是空的?是因为世界是有的,本来就是真有,从相上就是真有,但是不管多有,我们的身体这一期生命就是百十来岁;某个东西,你再爱它,你也不能永远和它在一起,它也可能在转移,所以没什么意义。林青霞很美,她也得老,她老到八十岁,她再化妆也遮掩不了她衰变的容颜,是吧?就是由于这些现象,咱们应该是因相会性。大乘佛法不偏空,但也绝对不偏有,大乘佛法就是空有等观,看到有的时候知道它不实在,本性是空。你要说它“空”,“有”起作用,但是我们应该随顺着因缘去活好我们有限的一生,要不然咱学佛干什么?所以这个智慧呀,大家看,大家有点智慧了吧?慢慢就有点智慧了。[U13] 
        咱们这个“观”呀,“观”身心世界,现在大家坐在这观,是否能观二十分钟?按我说的观一遍,先观自己从上小学到现在这么大,然后再观我们的朋友有多少都逝去了,有多少变化了,有多少原来认为能考上大学后来蹲监狱了,这都是无常嘛,这些都是我们观想的范围,但不离开自己,不要去观想那些观想不到的地方,咱们说的参悟佛法就是这种方法,这就是“观”,“观”是把这些文字,诸佛叫文字般若,由于它指向般若所以叫文字般若,一定要通过观想,才能够证得实相般若,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真用功的过程,要是不参等于零,“观”字要讲起来也太多,我就简单说了,光我背了“观”的偈子,“止观”的偈子就有很多,大体上不离开我说的这个道理。“观”完了,然后是什么?是“自在”。大家看“自在”,咱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在。
老师:但是大家学佛自在了吗?我看是找不自在,不学佛还自在点,这学了佛,不自在了。学佛是为了自在,为了解脱,自在的同意词是什么?
学生:不自在
老师:不自在,这个很有辩证法,这句话很大,在大圆满的讲解中这样的话很多,因为看到不自在才能想脱离不自在,看到了束缚才有自在,是吧?所以自在就是不自在。见到不自在就是相,不被相所迷,就得了自在。所以不自在之本性即是自在。这样说也对,但只有我这样说对,按你们的理解要这样说就弄不明白了。[U14] 
        这个“自在”就是解脱之意,解脱是从哪儿解脱?怎么解脱?我们为什么解脱不了?按佛说的大意是从什么上解脱?说的是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想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去,那么就是咱们说的佛教的真意。
        佛教是怎么来的? “十善业道”一开始不是佛说的,是婆罗门教中的和以前沙门教中的,就是印度佛陀说的96种外道中的说法,他们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大梵天,有一位天主,婆罗门教让人做这做那,按十善业道做,最后就“解脱”了(说是到了大梵天就解脱了)。佛陀对于《四吠陀》书看得都很明白,对婆罗门经典都通读,对《奥义》书宗旨也看得都非常明确,但是感觉不彻底,后来发现这不叫解脱。佛陀通过自己真正的六年苦修苦参,通过自己的止观、禅定真正的证得智慧以后,把婆罗门所说的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划到非解脱的六道里了。原在婆罗门教里有五道,最后到大梵天就解脱了,后来在佛法中,咱们读的大乘佛法中就知道:大梵天是在欲界天的层次,即使在色界天—四禅天(还有四空天,叫无色界天)纵使有八万大劫的寿命,当你的善福用完了以后也要下地狱,依然在六道中,所以都不叫解脱。这个讲得有点深,深的话也应该多少明白点。[U15] 
        佛教是怎么来的?就是为了把人从婆罗门教的迷信中引出来,引导人不要信婆罗门,但后来婆罗门教又把佛教给吃了。有些佛教的法师,把佛教的精义与婆罗门的神祗结合起来,就出现了咱们密宗。所以学密宗为什么要跟上师呀?因为上师知道哪些是婆罗门的方便,哪些是佛法的真意,但是得是具格上师,假上师拿那些大神吓唬你,拿着那些咒,直接就是婆罗门了。这个大家要注意,知道佛教是怎么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知道第一个“观”字,我们既然观到我们的心是念头的瀑布,是念头的长河,这个念头一直没断过,而且它是迁动不拘的,那么我们就不要执着于这个念头和任何念头,也不要被一种情绪所左右,所以我们的心应该是禅心,禅心应该是智慧干净的。而由于我们众生的心达不到,所以他不自在,众生总是活在对过去事的后悔中;总是无聊的活在对未来的事的期望中,一刻也不能活在当下,当下就是一个词—怨天尤人,所以这就不自在。所以禅心自在是什么?是过去事已经过去不会重来,叫无悔,悔了也没用,为什么要悔,它不会重来;未来事还没有到,你知道未来的宇宙和你周围的业报环境、众生的业报、家庭的变故能怎么样?所以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无限的期望中。那么要怎么活?也不要活在当下对这个环境的怨天尤人里。因此要做无悔、无忧、无怨的人,这就是常驻清净的人。而且要把握住每一个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智慧的,什么叫智慧?因为没有这些情绪能去干扰它,所以看任何因缘都能透射出因缘变化的真正的实相,所以才能抓住机会赢得自己的幸福,这是世俗法。所以佛法对世俗法具有指导意义,如果佛法仅仅是为了解脱,那还有很多人不学解脱,所以”禅“在世俗法中也是很有智慧的。
        《心经》是什么?就是过去心,未来心和现在心,只要我们“善护念”。《金刚经》中这三个字最有意义,即“善护念”。有些人说《金刚经》这么多人讲,怎么没听过老师这么讲呢?我是方便说,“善护念”就是每一个学佛的人一定要善于时时刻刻把自己的觉知性提出来,关照自我,然后护住自己的念头,不让过去的悔念、未来的贪念和当下的怨念把你抓住,让你失去了方寸,失去了清净,失去了自在,失去了智慧。所以善护念者是菩萨真实的修持,也是信佛和修佛唯一的真实的用功之处。有些人说《金刚经》念那么多遍,这三个字溜过去了,真有吗?真有用!
        有几种不自在,第一种不自在就是凡夫的不自在,刚才讲完了,他不自在就不自在在自己认为什么事都必须要所谓的认真,只对自己当下生命质量不认真,对过去事的后悔比谁都认真。十年以前的事还藏在心里,对未来也认真,总在想未来的骨灰盒要用钻石级的, 但对当下的智慧不认真,这是凡夫;还有一种我说学佛的人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迷信。“佛”字,唯一的解释叫什么?就是“觉悟”。怎样才能觉悟?有智慧,只有开启般若智慧才能觉悟。诸佛所宣传的所有的佛经的内涵就是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体证。我们学一回佛,如果迷信在相上,诸佛所说的经典,特别是在般若部,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执着在像的分别上,那么就永远也见不着空性。一执着,我们的心就不空,心里充满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真心被所知障和烦恼障障住了。
        大家看什么叫做“障”?“障”就是你往哪里走都有墙,这个墙就是我们自己设的,先给自己的情绪设个烦恼障,又给自己立了无数的标准,所谓知见,包括迷信的佛法也是知见之一,外道更是了;除此以外再设个所知障,这些都是自己设的,本来没有人束缚你,是自己束缚自己。自己束缚了以后,还想像在自己编织的网中求得解脱,这样就是迷信佛法、迷信这个道、那个道的人很好的比喻。一边织网一边捆,一边说这就能求得解脱,这就是在所知障和烦恼障中。注意,所有的迷信、所有的在分别相上的东西都只能给我们造成烦恼障和所知障。只有除二障,才能见法身。而我们呢?学来学去,不是迷信这个相,就是执著那个相,还要分别一下,天天在分别。分别是烦恼的原因,执着是所知障的根源。我这么一说大家可能弄不太清楚,现在看老师,大家看见这个眼睛了吗?咱们还是用六根来说明,万法本没毛病,本是解脱相,本是清静相,你这个眼睛没有对着这个相的时候它也存在着,它美的自美,丑的自丑,或者根本就没有美和丑,它就是本然、悠然、当然、清静,就是华而无饰的东西。就像在大家不认识刘老师的时候,刘老师在你们的眼里,不作为色尘,跟大家的眼睛对着的时候,也不会引起你们的欢喜赞叹或烦恼怨恨,它本来就是清静的世界,那为什么人起了无数的烦恼? 就是咱们的习气就是这样的,咱们这个眼睛一看到境界,只要是根一对境,对着顺心的,这个根一对着顺眼的色相、色尘就要爱;一碰到自己认为不顺眼的色相,就要嗔、就要怨。爱就要贪婪执取,嗔就要远离毁害。爱憎一分,贪嗔一起,贪而不得谓之烦恼,离而不去更是烦恼,所以烦恼就出来了。大家看烦恼怎么出来的?越是不想见这个人,走哪都能碰上,没办法了,这都是怨憎会呀,还有的人有贪心,但贪也得不到,因为没机会,例如有人问:刘老师下次讲法在哪里讲呀?结果就那天有事,哪天安排讲法哪天有事,确实想听,就是没机缘,也有这样的。所以,一定要注意烦恼就是从分别心来的,有分别心,烦恼就会让你不自在。
        什么叫执着,执着就是所知障,执着就是把过去的经验化做心里的标准。在执着中:这是是,那是非;这是美,那是丑;这是善,那是恶。这一执着出来,就有了标准,我们人活一生,本来我们的心是清静的,现在你学一个经验就立一个标准,我把心比喻成水,就像把土团扔到我们的心湖,扔里一个土团,就扔里一个标准。来了烦恼,水面上就刮过一层风。现在大家的心是什么样的?有无数的泥丸,无数的标准,这叫所知障。在里面水浑了,对境还有烦恼,还刮风,这六根全是风,眼睛不但看着,耳朵还听着骂的声音声,鼻子还闻着全是不好闻的味,嘴上就想吃点好的,吃不上还馋,这心里天天想美事,实际上遇到的都是苦事。这就是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引起了六股无明风,在我们本有智慧的心湖中吹得是浊浪排空,而且我们无数的知见也在这里混成了泥沙,所以咱们要定,怎么定?先从六根门面入手,使我们根尘解脱。注意,我们的眼睛碰到了外境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起分别心,这样的话我们的风就不吹了;我们不要执着于我们就是真理的化身,我们不说这就对,那就错,这样我们所知障也少了,一个没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的人就是已经成佛的人,众生都有烦恼,菩萨也有,但菩萨在修行路上是越来越清净了,注意呀,菩萨是越来越静明。
举个例子,大家说大乘和小乘是什么样的关系?这里有些学法学得很久的居士,路评,你看书看得很多了,你认为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关系?在这个比喻中怎么解释?
        回答不出来,注意呀,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是这样的:菩萨是“观心不净”,功夫用在四念处上。之前我说的是“观身不净”,那是属于阿罗汉,是小乘的修行法门。阿罗汉已经做到了六根不执着于六尘,所以阿罗汉没有烦恼风。但虽然阿罗汉没有这些烦恼风,他只是把泥丸作为习气沉底了,沉淀了,并没有消除泥丸。由于阿罗汉没有风搅,他把那些所知障也隐没了,所以他还有法执、没有我执了。因为有法执的缘故,他一直留有习气,所以他不能彻底地把所知障也扫除,如果他把所知障也扫除了,那就修行到什么程度了?那就变成佛了。菩萨是什么样子?登地菩萨六根面对六尘不起烦恼风了,同时,又通过六度万行把自己的习气一点一点地改掉,而不是像罗汉一样把它压住,是清除。所以,你有什么习气?有自私习气,用布施对治;有嗔怨的习气,忍辱对治;有散乱的习气,用持戒、禅定对治;懒惰,用精进对治;愚痴,用智慧对治。“六度”就是专门对治那些小泥丸的,打掉那些习气的,这就清楚了吧,大小乘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法是真参实悟,不要局限在书本上的经书文字,认为经书上没这么说。注意,一定要清清楚楚,让它历历在前,佛法是智慧的法门,学佛法就是开智慧的,活在当下也就自在了,然后对于真法、假法、正信、迷信分得清清楚楚,才不妄你学一回佛法,做一回佛教徒。泥做的佛像能给你带来多大的福德?瓷做的像能给你带来多大的福德?铜做的像能给你带来多大的福德?佛陀有生之年,印度见过他的,在佛经上有记载的,佛经上记载的应该还有一点夸张,记载见过佛陀的人中有三分之一信了佛,佛陀活着的时候见过他的尚有三分之一信佛。佛在讲大乘佛法的时候,他自己的小乘根性的弟子都走了,知道吗?这是佛陀,有力量吧,咱们这个世界,唯一传下佛法的这个人,是这样的,那么你说那个假的佛像能怎么样?佛像能破外道吗?我看不能,佛陀时期的96种外道,佛陀活着的时候,靠自己的大乘智慧,那么努力都没破了,木头像能破外道的吗?众生的业力和习气都很重的,没有那种福德和善根你就是碰到了善知识你也不会认识的,碰上恶魔就跟着走,还觉得那就是善知识。这是众生的根性造成的,跟老师没有关系,跟你自己的想法也没关系,是属于善根。所以我说自在就是解脱烦恼障,解脱所知障。
        “观自在”是谁呀?现在会观“自在”两字了,把这三个字连起来再观一遍,“观自在”是谁呀?“观自在”是一位登地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觉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叫观自在菩萨,这三个字连起来,就是只有八地以上菩萨才敢叫这个名,为什么?自在做观,随处做观,不起心动念,随时随处观法界本空,这叫自在做观。如果我们修行人在任何境界现前的时候都能提起这种智慧的观照,也都叫“观自在”了。大家一般都会在什么时候“观”呀?老师讲课后,今天晚上回家大概能观一会,不过在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别说老师了,就连佛陀可能都扔了,可能最后佛像都砸了,供这么多年了,香没少烧,没给我办事,开个玩笑。所以观自在不容易,这三个字要提醒我们历事练心才是真修,有人在树林里装洋相、有人在禅堂里打坐装泥菩萨、有人听刘老师讲课装精进,这都是假的,因为什么是真的?在任何境界现前的时候,都能提起正观,这才是有功夫,咱们就要练这种功夫。有人骂你了,你起观:这种声音,如果我心不起念,能与我有多大实质的害处呢?当然你这样做观,那你就是佛法的受用者,说明你有功夫了。人家自在做观的骂不骂都是清净的,你骂我,我就说太愚痴了,真该救救你呀,这样造恶业呀,对你不好,我本来救你用三分力就够了,你骂我这一下,我得用七分力,要慈悲呀。
        注意呀,就是这样的,人家是自在做观。咱们要学呀,人家骂咱们,咱们也要观,对这个骂只要不起心动念烦恼就不起。你骂我还是赞叹我,我都如如不动,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已经有功夫的人了。我们现在都没有功夫,有人骂你绝对受不了,有人夸奖你,那绝对现在脸红心热,甚至再夸奖你两句你就要请吃饭。如果你很聪明,你就会知道众生这种心态,然后你就可以当教主骗人了,很方便的,反正都是未来的事,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就是这样的,知道众生是什么样,以欲勾牵,才能够办成事。如果你是智慧的,你是修佛的,你如如不动,无论他怎么夸奖你,你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实际上你就是智慧恒常现前,智慧恒常现前的时候就是自在做观,自在做观的时候就是观自在,这是咱们观世音菩萨的一个最好的功夫。
        但为什么又叫观世音呢?我说的“观自在”实际上指观想,为什么叫做观世音?因为他发过愿,他在因地时修耳根圆通入的菩提道、入的解脱道,得了这个果位。所以他发愿:众生和他有缘的只要喊他的名字,他就能自在地观想到他的存在,他在哪里,不管千里万里,他会慈悲救护你,这是他的愿力,所以佛菩萨也在世间是靠愿力活着,是在完成一个使命。众生也在世间,是靠业力活着,要消自己的业,要区别开来。
        有些人问,有佛菩萨吗?谁也不要问这个事,我们都是佛菩萨,只是我们还没有成为佛菩萨,我们具有佛性,我们不仅都能成菩萨,我们还能成佛呢,是因为我们耿耿佛性在。但问题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法身智慧什么时候能从无明壳中出来就得靠大家真修实悟,还要在生活中历事练心。要不然说了多少都没用,如果没有智慧世间法绝对应付不了,比如:世间法想成就一门小手艺,你得靠智慧的;写一首小诗歌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事,简直是壮夫不为,雕虫末计,但一般人都做不来,何况你还要诸佛的大智慧,谁也加持不了你,只有把自己的无明壳打掉,这就是诸佛对你最大的加持。诸佛加持人是怎么加持的?就这样加持:他给了你佛法,佛法是很有感应的。他加持那些按照他教导真参实悟的发心菩萨,他能加持,注意,加持是有的,但他需要通过你-众生去感,他他才能应。诸佛菩萨是慈悲喜舍,对任何人都一样,而且菩萨是不讲自私自利的,他对自私自利的众生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他绝对不会培养人的自私自利心的。你买三斤苹果,这三斤苹果想让佛办五件事:家庭平安、儿女考大学、事业有成、挣一百万、还得跟单位最漂亮的女同志交成善缘。你这么祈祷,佛菩萨会说:可怜呀!但他不会加持,你信不信?如果诸佛菩萨加持你,那我现在宣布谁也别学佛了,因为诸佛都和魔跑了,都专门给自私自利的人办事去了,他自己都不遵守他自己的教法了,那咱么还学他干什么?咱们有这样好的生命还好好自己活着呢,别随着佛法转了。
        我们看观世音菩萨是这样的,因地是修耳根的,观世音菩萨与咱们这个娑婆世界,特别是咱们中国,很有缘分的。中国有观世音信仰非常久,从五代的时候就把观世音菩萨变性了,观世音菩萨和多数大乘菩萨都是男相,但是到五代的时候,因为他有32相,咱们中国人最喜欢他的慈母相,就变了。如果现在画一幅带胡子的观世音,就是刘老师画了别人也不要,这就是习气,是咱们自己给他变化了,是信众给他变化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一种说法,很有意思。
        有些人说:我见到观世音菩萨了,我在定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了。依我看那一定是幻相,如果是以你心中记忆中的观世音菩萨那样出来的,那就是你本来的法尘缘影现前,梦幻一样的现前了,因为观世音有32相,他怎么就能按照你看见的相出来?你看见的相依我看就是法尘缘影,在欲境,心魔乱动现前了,是吧?你怎么就看见观世音了呢?如果你看到了一个带胡子的老比丘,说那是观世音,我看你还真有功夫,所以一定不要迷信。
        “菩萨”两个字,我今天要解释一下,咱们今天第一节课讲到“菩萨”就不再往下讲了。“观自在菩萨”连起来就是:时刻自在解脱、做智慧观想的那位救苦救难的慈悲大士,这叫“观自在菩萨”。什么叫“菩萨”?一定要说明白,现在有不少人,互相之间学佛几天,说这位也是老菩萨,那位也是老菩萨,菩萨都那样吗?菩萨最起码要有一条: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来,有不少人说我学净土呢、我学这个呢、我学那个呢,我是老菩萨。还有人说我想成佛,我发的就是菩提心。注意,这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为了救护众生而打开本有的智慧、开出无限的方便,像诸佛学习,最后成佛。先有为救度众生,然后再说成正等觉的,才叫菩提心。你背个小兜子,总想去极乐世界,一点菩提心都不发,可以吗?这还只是愿菩提心,这个是最简单的心愿,为救度众生而成佛的,才叫愿菩提心。愿菩提心不能“骗”,愿菩提心还必须变成“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什么?发了这个愿以后,就应该自利利他了,所以就得先利他去吧!你愿菩提心发了,然后你就应该在你生活的场合、工作的场合、在你的邻里社区和你接触的一切有缘的缘分范围内行菩提心,尽自己微乎其微的努力,去让别人高兴,给别人带来利益,打掉自己的我执和自私自利的习惯,这叫行菩提心。如果你天天发愿,就是不行菩提心,我认为诸佛也会这样认为:你别在这骗我了,又来骗我来了,焚两根香,我乐意闻你那凡间香?都是锯沫子做的。注意呀,一定要“行”,所以发不起菩提心来的人,就不要念《心经》了,《心经》是大乘佛法,你即使念800遍,你连菩提心都发不起来,也是门都进不了,所以要发菩提心。
        我刚才说的还是世俗菩提心,还有一种菩提心叫胜义菩提心。你知道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吗?就是佛的三身四智,法身、报身、化身合在一起就是菩提心,叫胜义菩提心。之前咱们说的还是让你发的世俗菩提心,让你以凡夫心去救度众生,有这个愿力想成佛的,那也还是凡夫。胜义菩提心就是成佛以后的佛心,有不少人说成佛挺好的,又自在又解脱,但在因地里,菩提心有四相,菩提心体为清净,无相、无形、言语不到、心行处灭,是看不着的,什么都没有。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菩提心有三身四智的功德,注意呀,菩提心是这样的,佛心是这样的,佛心无相。谁要说我见到佛心了;或者说哪位老师傅给我一斧子,把我菩提心劈出来了;或者说谁给我安进去了,原来没有,这个师傅厉害给我点进去了,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这都是谤佛、谤法、谤僧,菩提心绝对无相,清净,本来清净,无始以来不生不灭。但是菩提心有用,菩提心就是佛性,佛性虽然无形无相,但是它有用,用什么?体现为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有的时候讲到这,大家觉得,你知道什么叫四无量心吗?慈悲喜舍。如果大家发不起来与解脱道结合的慈悲喜舍,就成不了佛的,不发菩提心也可以慈悲喜舍,那个成就的是六欲天的果报,也很好,如果你天天的对所有有缘的人都慈悲都喜舍,然后你也没发菩提心,也不想成佛,甚至都不知道佛是什么,生在无佛之世,但你也是绝对是增上的善根,得天人的福报,得六欲天的福报,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是想解脱,还要为了众生而慈悲喜舍,而不是为了自己积攒福德,是为了成佛开智慧救度更多的众生的,那才是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喜舍。
        有人说什么叫四智呀?你看菩提心有四相,即四用,本来清净,一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再来人怎么说都有慈悲喜舍心,有的量大,有的量小,但它一定慈悲喜舍,因为他必须启用,他已经有形有相了,他要启用,启用就是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能成就什么?首先,慈心成就什么?什么叫慈心?叫无缘大慈,视天下众生和宇宙所有的众生为自己的儿女,亲生儿女。这叫无缘大慈,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父母。有人说我真视成我的父母了,这回可好,父母就是我给“伺候”死的,这回我好好“伺候伺候”,这有这样人,不孝子孙,这里都有。你别拿那个说话,人家说的是对儿女养育绝对关爱、对父母绝对孝的那种慈心,视天下众生为唯一独子,也视为自己父母的为慈心。慈心成就能成就四智中大圆竟智,就是清净心的那种智,你要慈心无量成就,大圆竟智才能够形成。就像太阳一样,能给整个太阳系以光、热、温暖波动和一切生命的原始支持,同时还靠自己巨大的质量支持九大行星的运转。但它又无求,它不是有所求的,它是无所求的,才能打开大圆竟智,如日月悬空一样的大圆竟智。
        悲能成就什么?悲,是同体大悲,不管看见任何人受苦了,自己感同身受,这叫同体大悲。现在咱们很多人是幸灾乐祸,看见别人受苦了说:该呀!都是自作的。那就不是学佛的,学佛的要感同身受。悲心成就就是妙观察智,什么是妙观察?就是看到谤你的和赞你的都感觉到如如不动,特别是看到侮辱你的,讥讽你的、嗔怨你的,怒骂你的,蔑视你的、骄慢你的,看到这些以后还能提起悲心,认为他又在造业,而且还想真实地帮助他,这叫悲心成就。悲心成就妙观察智,什么是妙观察智?看任何事都是平等的空性。
        喜心成就成所作智,为什么喜心成就,什么叫喜?看到众生有成就就随喜,希望天下人都得安乐,这就是喜心,你们有吗?现在大家都是嫉妒心,看别人好了,受不了,要是不相关的人好还和自己没关,如果是自己从小一起玩大的邻居、小学同学发达了,就睡不稳觉了,睡不着呀,得编点他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尿裤子、尿炕的故事都说出来了,非要侮辱他一下,才感觉自己解渴,这就叫不能随喜呀,这是咱凡夫的嫉妒心。喜心能成就成所作智,因为你能随喜别人的成就,你成就的时候别人也能随喜你,所以它成就成所作智。
       最后,舍成就什么?什么是舍?舍是布施吗?也算,但不全是。平等舍,什么是平等舍?不管是冤还是亲,不管是赞还是辱,他都能够以舍心,平等心看待,如如不动,所以他能成就平等性智。
        这四智,有很多学佛浅的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四智咱们平时就得有点,什么叫妙观察智?为什么叫妙观察智?知道吗?这是第一种果报,众生分别心太重,看什么都分别。你是否有一天有功夫了,不那样分别了,这个时候你就有点悲心成就了,就是妙观察了,能观察这些事都是幻化的,等观,这就是悲心成就的一种方便。如果你看谁都好,能把所有的热量都给别人,那你就有点像太阳一样,有点大圆镜智了。你看到有人骂你呀,侮辱你也能如如不动、看到有人赞美你呀也能不被所动的,那你就是舍心成就,那就是平等性智了,所以这慢慢都能成就。
        成所作智是什么知道吗?就是成佛后的一种果报,三明六通,五眼也行,十八不共法都算,那就是佛独有的,那叫成所作智,有所成就了叫成所作智。所以咱们现在别说妙观察智了,什么也没有成就。
        咱们要成就慈悲喜舍,要先从自己丈夫开始、从自己的夫人开始、从自己的朋友开始、从自己父母开始,再从社区开始,然后推而及之。如果你在父母那慈悲喜舍都练不出来,少在这骗老师了,下次就别来听课了,父母生养你一回,生命都给了你,你对他们慈悲喜舍都发不出去,就更别说对别人了,再发心我看也没有什么用。
        我今天讲的就是菩萨一定要好好做事,有四摄六度。四摄叫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什么叫布施?布施是给众生送点礼叫布施,这个不是菩萨的无相布施,这个是因地的,送点礼,有好东西跟别人分享一下,说的是这个意思。什么叫爱语?别骂人,多赞美几句,人都有那样的脾气,你多赞美两句,抬轿子、戴高帽,他就舒服,其实就是不恼众生的意思。利行是什么?菩萨一定要利行,在行动中做真实的利益,别说得天花乱坠,夸奖话说一大兜,到做的时候就完,那不行,一定要利行。但是,最难的还是同事,所以善知识同事会破法戒,因此破戒的多了,所以同事很难,但不同事救不了众生,所以有些菩萨示现成猪狗牛羊也去救度,到六道中,地狱中。还有地藏王菩萨大家都知道的,也都念过这部经,现在还在地狱里忙活呢,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呀。但是菩萨在六道中,因随愿力,所以他是恒常清净、恒常智慧、恒常没有烦恼、恒常自在的,所以菩萨即使在六道中也当下解脱。
好,今天讲到这,希望大家都在解脱路上能精进。


 

------分隔线----------------------------

三惜书院

电话:13358873943 微信:133588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