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问答 第一讲 问题:
咱们上一次用了十三次课参悟了一遍《心经》,我本来想从今天开始讲《金刚经》这部经,但由于《金刚经》较长,所以咱们换一种方式,以问答的方式来讲解,希望大家从这节课以后努力地去提一些问题,如果自己不会发问,可以按照《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那里面有一些问题也很好。但是一定要就着经的本身去问,最好是你在读经和参悟经典的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疑难问题,然后就着你的疑惑去问,老师通过给你的解答,使具有同样疑惑的所有的人只要听到都能够受益,这样实际上也算是你功德无量。这种方式是一种善巧的讲经方式,因为咱们讲经,只要是一部大经,时间就会很长,如果不讲透,人家会说老师没有水平,因为咱们光盘流动的范围很广,讲浅了,在座的能听懂,但是很可能有很多法义就显示不出来,因此,我用这种问答的方式就比较好,可以尽量通过问题来涵盖《金刚经》所有重要的宗旨和重要的法义,通过这种问答的方式将这些宗旨和法义都开示出来。 大家都知道《金刚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大家都会读,而且有些人读了很多遍,甚至有些所谓的老修都读了上万遍,但是不管你读了多少遍,如果你不知道《金刚经》的文字中所包含的那些理趣,即那些道理和宗旨,那么你即使是读千万遍,也仅仅是口念耳闻而已。口念耳闻不能入心,还没碰到你这颗心,那么你就没有真实修行,没有开始。《金刚经》本来是让人离境、离相、离念的,你没有入心,那么不管念多少遍,就还是没有对《金刚经》受持,当然也无法把这个甚深甚妙的经典作为你们自己真实的修行指南。所以,今天我第一个问题的开示就是要好好讲讲《金刚经》为什么叫《金刚经》。 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部经为什么叫《金刚经》?现在我要解释《金刚经》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般若波罗蜜”前加“金刚”两个字? 《金刚经》是佛说的《大般若经》中的第九会,佛一共说了十六会,第九会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会叫《般若理趣经》,《金刚经》、《般若理趣经》的前八会和后六会如果离开了第九会和第十会就找不到核心,所以《金刚经》和《般若理趣经》实际上《大般若经》的核心,如果不懂《金刚经》,那么就可以说你般若经典也看不懂。注意,老师今天能坐到这给你们讲《金刚经》,我是很受益于这部经的,这部经对我很重要,我每年还都要参悟几遍,一直也没有忽视这部经和对这部经的参悟,实际上这部经就是一部成佛证性的经典,如果谁能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参悟透了,实际上也就找到了自己的金刚心。 什么叫金刚心?金刚心就是那种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注意,谁要是能够把《金刚经》参悟透了,那么即使你不等同于佛,也等同于过去开悟的那些禅师。大家都知道,禅宗从五祖到六祖的传承就提倡用《金刚经》来印心,你说你参悟佛法,你说你悟了,那么用什么来印证?达摩当时传给慧可的时候是用四卷《楞伽经》来印心,到了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的时候,又比较重视《金刚经》,而六祖慧能作为禅宗在中国实际的创始人,他就是由于参悟《金刚经》而悟道见性的。所以我们也是人,六祖慧能也是人,他能够通过《金刚经》而见性悟道,我们当然也能。问题是你有没有对自己的信心,有没有对佛法的清净信心,有没有一颗真正想参悟经典、打开本来,想要见自性面目的这颗愿心。有的话,慧能不比咱们知识多、认字多,也不如咱们这个时代能有机会接触这么多经典,我们可以通过光盘和网络接触国内外那么多的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今天这个很好的机缘的情况下还不能够抓紧时间,抓住这个很美妙的机缘,把《金刚经》好好的参悟一遍,那么你就是上辜负佛恩,中辜负祖师的殷勤劝慰,也辜负了你自己本有的那颗妙明真心,同时也是辜负刘老师在这苦口婆心地给你们做一番开示。 为什么在“般若波罗蜜”前面加上“金刚”?“金刚”是什么?是一种比喻,它比喻什么?比喻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是无坚不摧的,而且一切外道之见,一切邪魔都无法将它摧毁,至坚至利。什么叫至坚?就是最坚硬的东西,最坚硬的东西就是所有的魔和邪见都不能将般若智慧摧毁。所谓它“利”,你要是得到了般若智慧,你就能够摧毁一切魔怨,这就是利。“金刚“说的是它坚固不可动摇,同时又能撕破见网,清除烦恼和污垢,能够销灭贪嗔痴。拿着金刚王宝剑就能破名、利、色、食、睡这五盖,同时有金刚王宝剑也能斩掉色、声、香、味、触、法——这劫我本心之六贼。既然般若这么好,那“般若波罗密”和“金刚”是什么关系?注意,把“金刚”放在前面了,“金刚”就等于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的威力就等于“金刚”。用“金刚”做喻是由于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当然以天然的金刚作为至坚最利,所以这是一种比喻,实际上金刚也完全比喻不了般若波罗密的那种至坚至利,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咱们这个世界上就是金刚最坚最利,所以拿它来比喻而已。《金刚经》的译本很多,最主要的译本,咱们经常看到的是鸠摩罗什译的,鸠摩罗什把它译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但是其他的一些人译的时候都加了两个字,加了“能断”两个字,特别是玄奘法师(取经的唐三藏)翻译的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加“能断”两个字?这有深意,如果说般若有三种,这个祖师分过,一种是文字般若,什么叫文字般若?是指佛陀所说、菩萨造论所说的那些关于般若法门的文字,就叫文字般若。但是《金刚经》所说的是什么?能断金刚说的是观照般若,因为你不通过观照般若,你就证不了实相,证不了实相般若,所以《金刚经》是一个真正指导我们这些初发心菩萨修行的一个法门。如果大家把《金刚经》中的每一句话,或者四句偈——这是经中本有的话,能参悟透,那么你就可以通过观照契入实相。什么叫实相?实相就是本来面目,在禅宗说就是明心见性。所以《金刚经》既然有这么美妙的功能,我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停留在一遍一遍的念,因为你一遍一遍的念无非是口说、耳入,不碰心,我们要用心去参悟它的每一句话,通过这种真实的般若的观照的功能来达到明心见性的这种果,所以今天我先说一下,为什么叫“能断”。 《金刚经》很难讲,大家也读过,读起来很困难,里面有很多话,比如:“是……”,“非……”,“名……”,尽是这样的语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就证明如果你不通中观,不掌握中观,不掌握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实际上你是无法理解《金刚经》的,除非你拿别人的书看。如果你自己不会真实地起观照,还要想解读大般若经,就必须得用龙树菩萨所造的论,他造的论是什么?《中论》、《十二门论》,还有《大智度论》。还有他的徒弟提婆菩萨造的《百论》,这是破外道的。所以我先要讲一下什么是中观,今天这节课如果听明白了中观,很可能自己回家就能看经了。中观是怎么回事?龙树菩萨有一个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此是中道义。因缘是有,注意,宇宙万法都是靠因缘聚合而形成的一种生起的和存在的现象,当因缘散了的时候,那么这个现象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注意,宇宙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有因有缘就没有一个实体,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说任何事物仅仅是靠着一些原因、条件和机缘才能够产生,才能够存在,才能够变化,才能够最后由于因缘不具备了而毁灭。所以因缘所生法本来没有一个真实的永远不变的一个本质的东西存在。咱们用人来举例子,人的出生是由父精母血,还有业识三个因缘构成的,当父母给你的肉体老化了,你这一生所造的业加上以前所有的业形成的新的业识离开了你的肉体,那么你的身体也就尘归尘,土归土了,这个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作为人也没有一个坚固的东西。说人身上有一种东西不是因缘聚合的,用董伟举例,他一直就是董伟,原来没开始来到人间也有个董伟,这一生是董伟,骨头渣烂净了还叫董伟,这样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因缘所生法就是空。但是说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的时候还有因缘在,对不对?注意,宇宙万物实际上都是因缘所生,只要因缘存在着,它就起着作用,你不能说刘老师是空,那样刘老师在这说什么?他是空,虽然没有一个坚固的刘之涯先生,不生不灭,但是我现在的一期生命,它还是因缘有,有相就能起作用,所以刘老师在这说法。你们也是,你们在这干什么?你们在这听法,对不对?什么叫中观?中观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看到因缘所生的法的时候,注意,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在性,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叫空,当我们一谈空的时候,就要想起来“空”也是一种境界,我们说空就是万物之本性,注意,《心经》上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就是这个道理,说色,是说世界,说人的身心还有器界,正报、依报是因缘所生,实际上就可以给它另外一个名——空。当我们谈空的时候,不要说这是一种空无一物的空,说空的时候就告诉你我所说的空就是因缘所生万法的真实本相。注意,什么叫中观?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只要看到了现象,我们同时就关照它是空性的。我们凡夫都着有,什么东西都是有,看到什么东西都要执着,执着了以后就攀缘,攀缘了以后就有患得患失,患得患失以后接着就是烦恼重重,那么如果我们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法,它本性是空,我们可能对它的执着心就要淡一些,我们对它的执着心一旦淡下来,那么我们就真正的开始修行了。由于对它的执着心淡了下来,我们开始修行了,我们感到身心放松了,我们的烦恼就轻了,真正烦恼轻的那个人是学佛法受益的人。注意,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没有,确实是有。为什么佛陀要讲大乘方广经,又讲般若经,就是由于他在讲《阿含经》的时候,那些声闻子弟都着到空里了,所以才起来又讲菩萨法,菩萨法就是以般若部为主,菩萨法在因地是菩萨法,在果地就是佛法。注意:讲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用中观,“宁肯着有如须弥山,不着空如芥子许”是什么意思?是对小乘声闻说的,因为小乘着空了,没有悲心,自得其乐,不能自觉觉他,所以才让声闻子弟回小向大,让他们发起悲心,发起菩提心来,才讲的般若经典,所以你们看般若经典如果再只谈空,就是真正的不理解佛陀的苦心呀。应该是佛陀所说的就是六度万行,所以菩萨发心一定要做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什么?是“有”,对着声闻着空,所以要谈六度万行,这才叫菩萨法。但是六度万行也是因缘所生,那么它本性也是空,注意,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全部的宗旨。《金刚经》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无所住而生六度万行之心,《金刚经》一再地讲布施——“如是布施”,布施就代表六度,他就举布施一度,用布施代表六度,他是说你是初发心菩萨,一定要做六度万行,要靠自觉觉他的那种精神在觉他中清净自己的尘沙惑、无明惑,同时在清净自己的尘沙惑、无明惑的过程中要六度万行,六度万行积攒的是有,注意,它是现出了有,积攒福德,在六度万行中又不求现世的果报,不求有相的果报,以无为心做有为事,六度万行事难做,又不着六度万行之相,这就是智,这叫空性智。注意,有空性智,再有六度万行的福德,叫悲智双运,在因地叫悲智双运,智就是观空,悲就是行有,有就是六度万行,就是积攒无边的福德,然后还需要做什么?还需要在做的时候不要着相,不要着世间的果报相,因为你一着世间的果报相,不管怎么布施也是人天善报,所以要用空性智,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法,本不实在,不要着相,用空性智来做六度万行,这样在因地就是悲智双运,在果地是福德智慧圆满,福德智慧圆满的就称作两足尊,两足尊叫佛。实际上《金刚经》一直说的就是我今天说的这些话,这就是《金刚经》的宗旨,《金刚经》就是说两件事,我们既得做六度万行,同时又不能着相去做,如果着相去做,那么你做多少布施也是人天果报,你持戒到哪种程度也是人天果报,你怎么精进也是有为法,你有为法怎么能契进无为呢?你禅定能达到四禅八定,不管是四禅定,还是四空定,你也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上的果报,它和出离三界没关。所以《金刚经》用了七次比较,你一旦理解到了无所住而生六度万行之心的时候,而且读诵受持,那么你就超过以恒河沙身命的布施所得到的人天福报,是因为那毕竟是有数的,还是三界内的福报。有不少人一直没弄清楚,今天我给你讲明白,实际上善业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如果没有观照般若去统领你的六度万行,那么你既使怎么布施,最后得到的也是欲界天的果报。有些人说了,我全部布施出去,布施才能有福,你要是不能用空性智,那你还有所期预,那么你最好的也是欲界天的果报。还有人问了,我把地球这么大的福报都捐出去了,我能上色界天吗?不能,因为你这是有为法的善,着相所做的善只是在欲界天里,同时你还得持戒,如果不持戒,你欲界天也去不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进色界天呢?必须有四禅定的功夫的人才能能进色界天,也就是说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是不动业,不动业是什么?什么叫不动?不动业就是无记业,禅定就不动,生到四禅天的就叫色界天,所以有些道家行人也修定,基本上都在哪呀?都在色界天,那叫外道定,色界天也是天,也在三界以内,如果你修四空定,你就上四空天,四空天就是无色界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究竟了,那叫四空定,如果你没有这些定,你进不了上边的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只有以修布施和持戒的福报为基础,同时修禅定又不着禅定相,打开智慧,用般若智慧去贯彻自己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六度万行,同时又不住禅定的人,才能够走出三界,才能够叫断烦恼,才叫解脱。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知道什么叫外道了吧?有些外道说的就一个持戒,什么都不干,就是持戒,这是印度佛教中96种外道之一。还有的就布施,就做好人好事,一点般若智慧都摸不着边,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 《金刚经》上写得很明白,但是没看懂,所以还觉得自己能解脱,你往哪里解脱呀?没有可能。所以我今天讲《金刚经》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听,咱们就着问题讲,以后大家会感觉到《金刚经》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实修,我最烦不实修,实际上经就是指点实修的,注意,任何一部佛经都是实修法门,但是许多人都把它变成了名相,搞上佛学研究了,没有实修全研究它,研究完了以后能讲多少讲多少,那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慧能也没看完,《金刚经》他就听讲了几遍吧,或者一遍,或者半遍,那个是传说,但起码他对《金刚经》很熟,但是他是用心去悟,所以他能开悟,你读八万遍,你没用心去参,跟你的悟没有关系,你看这“悟”字怎么写?“忄”(竖心旁),加一个“吾”,“吾”是我,我是什么意思?找到了我的真心就叫悟,清净自心,也就是明心了,明心了就见性了,见性了就叫悟。所以我现在一定要让大家读《金刚经》时不要把它看得很深,你要是学会了中观以后,按中观这个手术刀去看,都能给它解释开。 我刚才说的是中观,就是同时观有,同时观空,同时遮有,同时遮空,双遮、双遣、双照,这就是中观,注意,什么是中观?你看到了因缘所生法,你就说虽然自然显现出自然现象上的有,但是没有本体,当体即空,所以看到了,同时观照它是空。注意,你要用这种双照就是中观,诸佛怎么成的佛?也就靠中观智慧,就靠这种中道义,什么叫中道?中道就是先有中观才能够达到中道,中道第一义谛需要中观,中观是属于修,是属于实修,你不实修永远达不到中道了义。现在有不少人很有意思,把佛的中道说成是有两个边见,这一个边,那一个边,它取了中间,我告诉你凡是有形的边,那个中间也是有形的,注意,那个是世间法上的中,跟咱们所说的中观一点关系没有,咱们说的中观是同时的,绝对不是说先有了然后给它看没了,没了的看出有来,都不是,也不是在有无之间找一个中间点,半有半无,都不是,真正的中观就是当体即是,看任何现象都说它是因缘有,虽然有相有用,但没有真实本体,所以当体即空,这就是中观。你要用这种方法去看世间万法的时候,你的执着心和着相心就轻淡了下来,佛是彻底地用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把它看明白了,所以他常住在中道里,就是在空有等持中就叫中道,就住在这里。《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就住在哪呀?就住在中道,注意,想住在中道里就要起中观,中道就是实相,中观就是观照般若。注意,要不然你没有什么办法。 还有天台宗开出来一个更好的一个方法,叫空、假、中,即一心三观。刚才我说的是两观,是中观,现在天台宗按中观又开出来空、假、中三观,首先看到因缘所生法一定要看出来它本来就空,同时也要看出来虽然空,但是它有现象,也起作用,所以它有假的名相在,能不但悟到它是空,同时又能看出来它也是假,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契入了中道第一义实相,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三观以后,你再看《金刚经》后面那些绕口令的话,全明白了。 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本来就是空,但是虽然说它空无实体,但不是没有现象,所以它又有名相在,有相在,我再起个名就是名相。有名相在,还能起作用,所以它是假法。虽然是假法但是起作用,所以说“非……,”说的是第一观,是空。说“是……”,说是假有,它虽假有,然有相有用在,再说假有也不过是名相而已。很多话你们要是用一心三观去看,你就看得明明白白,没有什么难的。注意,我说的这个很深,已经离开了大家的正常思维习惯,当年,赵补初讲法,毛泽东和赵补初开玩笑,也不是开玩笑,毛泽东说:你讲的这个非赵补初,是赵补初,名字叫赵补初,是这个意思吗?你跟我们讲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一回事吗?老爷子学佛法的,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回去跟他的学生说不是。我是哲学系的研究生,对哲学会一些,哲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事物当它存在的时候,它是一种肯定的状态,当发生变异的时候,那是一种否定的状态,变异以后又到另外一个阶段,又回归了,那是否定之否定,它是事物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环节,而空、假、中三观是同时的,明白吧?所以这个和毛泽东说的不是一回事。但世间有不少人还真这样理解,其实不是,是同时的,你看路评女士,我说她是路评,这是从现象来说肯定一下,说她是路评。她非路评,因为什么?她本是五蕴生身,没有一个真实的路评,不是从一百年以前就有一个路评,然后到一百年以后还有这个路评,要真是这样,那么她就是不生不灭了,没有这么回事,她就是因缘所生法。第一句话说她是路评,是从因缘所生法说她是存在的,所以说她是路评,你用空性智一观察,她这个五蕴生身本不实在,也不长久,时刻都在变异,所以说同时又不是路评,但是不是路评?她还是,她还有名相在,这一期生命她就在,她也叫如是名,她也起作用。注意这就是空、假、中,一心三观,你要懂中道义,懂中观,你以后读《金刚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菩萨应如是住,要住无所住心,所以《金刚经》实际上就是两句话能解释,用中观来说就是两句话来解释:做一切善,离一切相。《金刚经》就说这两句话,离一切相就是无所住,做一切善就是生六度万行之心,就是菩提心,也叫大悲心,就这两件事,没有什么,这就是《金刚经》,你要是拿着我说的这个《金刚经》宗旨去看《金刚经》,你再用中观的方法来看,后面说的“是……、非……、名……,”凡是这种语句,你都用天台的一心三观去看,那么都给它解释开了,就都明白了,这样我们才知道怎么读经,怎么参悟佛法,佛法是这样参悟的。 再一个,玄奘法师的译本,你们可能都没看过。玄奘法师翻译了《金刚经》,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不一样,鸠摩罗什主要是意译,他要把意思表达明白。但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时候是绝对地忠实原经,所以我给你们回答的这些问题多数都是结合着玄奘法师的《金刚经》和你们常见的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讲的,为什么结合着讲?你们慢慢就知道了,因为玄奘法师是唯识宗的中国的创始人,鸠摩罗什是中观的,也是咱们法性宗(三论宗)的中国的创始人,一个是唯识宗来翻译的《金刚经》,一个是以中观为主翻译的《金刚经》,梵文都是一个,所以他们两个结合起来才能把《金刚经》能参悟透了,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知道大家现在对这个有没有信心,大家有信心吗?喊一嗓子! 大家:有!!! 信心也得有,没有办法。之前我们把《心经》参悟了一遍,我看受益最大的就是易格女士,居然一句一句的按光盘总结出了23万字,把光盘内容变成了文字。到现在,大家可能又经过一个多月没听课了,再讲可能大家觉得以前的全忘了,实际上这个不好,什么叫受益?得真用功,真精进,真精进实际上受益者是你自己,不是给老师做什么,老师自己也不看,老师也没拿稿就讲完了,讲完的老师还需要看吗?除非麻烦我去改错别字,我不是给我讲的,我的书也不是给我看的,所以像易格能做这件事,实际上是给那些想参悟《心经》还找不到路的人提供了一个方便,而且也是刘老师给你的一个方便,咱们大家都是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做增上善缘,大家为弘扬般若正法上都献出自己应该献出的一份力。实际上从这个角度看,大家都任劳任怨,而且干活的时候都法喜充满,这样才好,稍微休息一下。 咱们震旦人有福,《金刚经》在中国大陆上,在咱们的汉语言范围内传播非常广,而且咱们现在的八宗的祖师都非常重视这部经,没有一部经能像《金刚经》这样,法性宗也叫三论宗,三论宗的祖师鸠摩罗什翻译的就是大家看的那本五千一百多字的《金刚经》,还有法相宗的祖师玄奘法师,他也翻译了一遍这部经,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天台宗智者大师为《金刚经》做了疏(隋智者大师(538-579)作《金刚般若经疏》),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也就是净土宗的师祖,也为《金刚经》作过疏,而且“金刚”两个字几乎是密宗常见的法语和法相。所以不管是显、密,真是中国所有的大德祖师都对这部经非常重视,都为它亲自做疏。这些祖师,尤其是禅宗,六祖慧能因此经而开悟,所以《金刚经》就是禅宗的历来印心的必修课本。 这部经居然如此重要,而且如此美妙,大家看没看出来?注意,它具有原始佛教的色彩,大家都知道只有《阿含经》经常是“如是我闻……”“佛在……与大比丘众……人……”,很多方广经,或者般若部的也有一些经典,佛一讲法放光动地,大家看过这些经吗?也看过,是吧?放光动地,但是《金刚经》却如此平实,但是它所说的义却是佛的究竟了义,我认为这才叫佛经的本色,没有婆罗门教的影子在,所以这样的佛经才值得我们信任,而其中每说的一句话,又都是究竟了义,绝对没有放光动地,绝没有说多少亿多少亿菩萨都来了,他就是老老实实地领着都有来处的1250人,还就在咱们现实的印度的土地上,在祇树给孤独园讲了一座最神妙的实相法。注意,你们以前看过很多讲大乘经典的佛放光动地,来了多少多少亿听众,这世界也来,那世界也来。我对这部《金刚经》非常非常尊重,因为它太纯了,太实在了,为什么实在呢?《金刚经》没有放光动地,也没有一世界、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的多少亿多少亿的菩萨来听,而且讲的还是大乘究竟了义实相法门,这部经是多么难能可贵!在外道,婆罗门教不断地往里夹杂的时候,它还能保持自身的纯净,而且纯净得一尘不染,一点不诓众生,一点没有吓唬人的样子,看我们佛陀是怎么做的?注意,但这次佛陀放没放光?开悟的人都知道他放了最大的光,就是佛教的智慧光芒,没有外道的邪性、魔性,他放得是平等性光,用得是平等性智,这种平等性光表现到哪种程度?我跟你们说,现在的很多出家人或者在家讲法人应该感到汗颜,包适刘老师。现在我给你们说,什么叫佛?你们要看了《金刚经》就知道什么叫佛,看了《金刚经》你就能分出来什么叫魔,你才是真正懂了《金刚经》。 “如是我闻……”,世尊在哪呀?在祇树给孤独园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去说法,看《金刚经》是怎么说的,佛先上城里去,上舍卫大城,干什么去了?“次第乞已”,要饭去了,回来以后亲自吃饭,吃完饭以后亲自洗钵,然后亲自铺垫,然后亲自坐那,然后亲自讲法。你知道吗?这是真的佛,现在有很多方丈,出家人,或在家人,能讲两句法的,都不得了了。因为《金刚经》是离一切相,是破一切相的,佛陀的这种行止具有深深的表法之义,你认为那不是表法吗?什么叫佛?这回你们认出来了吗?什么叫魔?你们更认出来了吧?有好多人觉得懂了一点佛法,还好像自己有点悟性,就了不得了,看我们的佛陀怎么做的?佛陀有那么多弟子,没有人要饭给他多捎回来点吗?比他年轻的比丘也多,要什么供养?佛陀还用刷碗吗?还用亲自乞食吗?佛陀到哪去还用次第乞吗?什么叫次第?必须得要几家,不管穷富,挨排要,这才叫佛。大家看到这,读《金刚经》的第一段如果你能掉下眼泪,那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你认为佛陀不如那些真假上师们,不如那些遍地走的活佛更有智慧、更懂佛法、更自在、更解脱、更开般若智,那么你就是魔之子孙。你看这里的佛是怎么做的?这实际上就是佛四十九年每天的行止,《金刚经》上是一语道破天机,知道吗?上哪找佛去?就是一个平等心,这次他放了天底下最大的光芒,什么光芒?只有开悟的人,只有以心印心的人,只有佛真正的弟子,只有有证有悟的人,才能看到这种光芒,叫平等性的光芒。佛说众生平等,万法一如,从《金刚经》的第一段大家看不出什么来吗?要看出从古代到现在,不管是各种宗教各种法门,那些教主都是神,只有我们佛陀,不仅是人,而且一直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平常心就是道。什么叫神通?搬柴运水就是神通,注意,所以我今天讲得有点激动,为什么讲《金刚经》如此激动?可能你们慢慢能体悟到,你们能感觉到佛陀的这种伟大,成佛不着佛相。那么那些着相的,实际上成的是哪家的佛?因为他成魔了,所以他显出了魔相,怎么用《金刚经》来印证?开悟的人就要用第一段来印证。文字般若那些东西,开悟不开悟的法师都能讲,神秀当时就给500人讲课,就讲《金刚经》,但是这个“印”就是你找没找到你那颗平常心。你往这一来说:“我开悟了,老师你给我印证,你评什么说我没开悟?”,老师前几天还碰到一个打电话说自己开悟了的居士,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也没收,后来我说:你要是开悟了,按达摩说的,用四卷《楞伽经》自己印一遍。后来这位居士说《楞伽经》买不着,说《大智度论》有,买完《大智度论》告诉我竖排版的一句话也看不懂,还说要给我讲一遍《心经》。你要不懂《大智度论》,不懂《中论》,你怎么讲《心经》?你用什么去讲《心经》?看不懂还能讲《心经》吗?我觉得那是看了别人讲《心经》的几本书,或者是看了刘老师本人的光盘,然后接着就想给刘老师讲一座。 接着我们看《金刚经》第一段,大家要注意,这里面有位开悟的人,知道这位开悟的人是谁吗?你们没猜出来,同志们,看了《金刚经》这么多遍没猜出来?是须菩提,须菩提开悟了,这么平实的,佛陀每天都这样,但是须菩提居然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佛陀大弟子应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希有!世尊!”。 成佛不着佛相,存平常心,以平常心做平常人,这就“甚为希有”,别说没出家前是王子,就是成佛以后有1250长随弟子,有国王请法,但还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甚为希有,这叫以身作则,这叫真正的讲法,真正的讲法不用音声,行住坐卧全是无上深妙离相、实相法门,这就是《金刚经》第一段话表达的深意。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就是因为大家多数还都读过《金刚经》,大家还都能够回忆起来,如果真是讲一些没读过的经,那更是没有办法。 第一段实际上具足了六度,我给你们讲,层层的给你们拈出来,这段具足了六度。 第一,佛陀能够以佛陀的人天两足尊,是人天导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话,给大家表法,这是什么?这是布施。佛以那样伟大的人格、个性和智慧才学,他也要守戒—着衣、持钵,因为到大城去,穿衣服都是讲究的,那个钵怎么托着,托钵僧嘛,那都是讲究的,绝对要作为众僧的表率,这是持戒。 次第乞已,次第乞已是什么?不管穷富、不管净垢,必须挨排,一家一家地去乞食,因为是给众生结缘,给众生种福田的机会,这实际上具足不嗔的忍辱波罗密,你能去吗?就咱们在座的这样的,还没有智慧,还不是王子,一般要饭去都得找那种干净家庭,还次第乞已,必须次第乞已,这是具足忍辱,具足平等,不嗔,不恼。 吃完饭以后,自己亲自去把这个饭钵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自己洗脚,洗脚表法什么呢?行无行相,注意,除尘除垢,走了很多路,走了所有的路,找众生去化缘,实际上是给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但是不着此相,回来以后,把脚洗完,几乎就把这些个福德相和求福报相洗掉,给众生施福田的机会算很大的一个福德吧?以佛这种开悟、证悟人,但是也要洗足已。 洗足已要做什么?要铺上坐垫,然后结法座,这是具足禅定——入定,叫定中讲法,所以要坐好,坐完法座以后就要做什么?就要开始开示智慧,这叫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智慧,要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 大家看这一段实际上就具足了六度,但是大家没看出来,没有六度相,就是一个普通的一个老爷子,当然他也没剃头,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爷子,他的弟子都剃头,佛陀没有剃头,所以就是这样一位老爷子,如此平实的表法。有不少人说化缘,哪位上师来化缘来了,哪位出家人来化缘来了,化缘是与众生结教化之缘,不是来要钱的,要想教化众生,一定要与众生结缘,结缘通过什么?先让众生布施一点,来种点福德,然后以这为机缘,然后可以教化众生,这叫化缘。现在老百姓闲着没事就化缘,秦老师还说上哪个企业化缘去了,现在化缘就是要钱了,实际上化缘一定和众生结教化的殊胜之缘。众生没有什么能力,只能把剩饭给佛陀一点,剩饭给佛陀一点这就是最大的福田,所以这就是在教化众生学会布施,这已经开始用行动去讲法了,这叫化缘。刘老师不和你们化缘,现在你们谁要是再谈化缘,你们说哪位师傅来化缘了,这位师傅能教化你就叫化缘,不能教化你就是索钱,就是真正的索缘。所以要注意,教化你,你赏不赏那是你的事,不赏那是你的本份,至于说你没有教化,那么你是送礼,注意,众生现在把化缘全变成了送礼。某位师傅来化缘来了,大家都开始送礼,送礼求自己福报,我多给点,保佑我干这个,干那个,我多给点保佑我怎么怎么着,多数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理解。 大家如果在这看不出希有,你这《金刚经》就没法读了,所以须菩提真是就看出来了,“希有!世尊!”,什么“希有”呀?离一切相,具足六度,这就是最希有的平等性的光芒,佛陀具有无上平等心,《道德经》有一个词叫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又有般若智慧,所以这个了不得。我们跟谁学?我们就跟佛学,跟哪个佛学?不是放光动地的那个,要跟这位老比丘学,就是《金刚经》上那个佛陀学,你就在这一世你就是一个菩萨,你就是一个真正的菩萨,你在这一世也不讲吃,也不讲喝,总是给大家方便,然后同时能讲法,能利益群生,实际上这才是真正学佛的。注意呀!你学哪个佛呀?佛陀给谁加持了?佛陀也没给谁加持,佛陀的家族受害,佛陀也就是说这是业力,定业难改。有一本经非常好,以后我有机会给大家讲一遍,大家会非常非常震惊的,这是般若部的一个经典,《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第一,说的是佛陀的爱人向大目键连哭诉,说佛这个人不讲究,当时很有能力,自己嫁给他,他知道自己要出家为什么还娶我?为什么还和我生孩子?……。然后那里面还讲了他的小儿子,叫罗睺罗,也有的翻译成罗云,罗云不精进,他认为自己是佛的儿子,我以后再学,现在岁数小,然后佛陀说:汝能活到能听法的那个年龄吗?你能活到你能听懂法的那个年龄吗?罗云认为有做佛的老爹保佑我,没什么事吧?佛陀震惊千古的一句话,我认为应该放在每一个庙门上,佛陀说我尚不能自保,何况保汝?因为大家都是因缘所生,有业,随业走,佛陀怎么能否定自己的学说呀?佛陀所说的学说,最主要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概念和名相就是什么?就是业,他说的凡是因果全在业里,他怎么能否定自己的学说呢?这是佛的金口所宣,说他自己尚不能自保,何况保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示现的这个业报身,也是示现有业的,任何因缘所生法,本身不会永久存在的,它是因业而显,它也是因业而谢,有新陈代谢,有生就有灭,这是业力摄持的,这个不是智慧摄持的,智慧是什么?是在有生之年,在最清醒的时候,能通过关照般若证悟到实相般若,能明心见性,这是智慧。所以我说这些话,也是结合《金刚经》这段,再结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这段,你才能知道佛陀这个老爷子如果活在世间,如果他现在就在咱们身边,他实际上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只是岁月给他脸上增加点皱纹而已,但是他的智慧却是绝对的,以般若智慧教导群生,传下了这么多大乘美妙经典,还如此的让所有的人都走上解脱自在的道路,离开了烦恼,同时自己这四十九年中,仍然是平平实实,但在平实中又自在,平等中露出了无上的、尊贵的智慧光,这才是了不得的。所以你就知道,要是看《金刚经》没有悟到这一点,那么我认为你对《金刚经》门都没摸着,说《金刚经》看多少遍能开悟,或者《金刚经》怎么怎么着,实际上《金刚经》上原话怎么说的?《金刚经》本来的话就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原话,莫以相求我,莫以音声求我,你还在那镗镗地念,用音声,观佛相好,《金刚经》本来就是破相的,那里面原话就是这么说的。 《金刚经》是干什么的?这部经就是要破掉大家的执着相。我把《金刚经》整体上大略说一遍,有不少人说《金刚经》有些重复,那是这个人的心思太粗,看问题简直就粗,这样的人我看就是过日子都没有把握,因为《金刚经》前半部分讲的是离相,注意,是破一切相,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一切有为相,同时行六度万行,这是它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你好好看看,它不是破外相,破外相是为了断烦恼,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六根攀缘六尘,内心攀缘外境引起的,所以是前半部分破烦恼,破烦恼障,是破相。后半部分是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信你好好看看《金刚经》,它是破见,见是什么?是所知障,是破法执,前半部分破的是人我,后半部分破的是法我,破了二我,破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破了二执,除了二障,这个才能叫能断金刚,才能够破了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才能够成佛。 《金刚经》说的很细,一条比一条细,但是有很多语言很像,这需要你细心地观,真参的人一定不会认为它有多少重复,因为它是循序渐进的,破相和破内在的知见是两回事,破相是外相,破见是内里的内相,内相、外相、法执和烦恼全部破掉,才能够叫金刚能断,才能敢叫波罗密,波罗密是究竟了义,到家了的意思。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次《金刚经》问答,能够使大家在学佛和参悟佛法的道路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因为我给你们讲《心经》虽然也涉及一下参悟方面的东西,但是《心经》是实相法,它修行方面的指导并不很多,而《金刚经》是属于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实修,什么叫实修?我现在再跟你们说一下,就是能起观照般若,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实修法门。什么叫正修?正修佛法?就是我们本来有本觉,本觉是实相般若,但我们的实相般若没有出来,我们是障深垢重,我们无明壳太厚,但是按诸佛的启发,用观照般若——中观的法门,一心三观的这个法门去观照万法,观照人我,观照身心世界,观了以后用中观契入了中道实相,才是找到了本来面目,这才叫开悟,才叫佛性现前。所以什么叫实修?有不少人说怎么修呢?修啥呢?一说“中观”没听说过,“中道”不知道,这修什么呢?佛法需要真正地用心,这是龙树祖师给开出来的,咱们龙树祖师是中国的八宗共祖,你要不信佛陀的,佛陀《金刚经》你不信,你不信祖师的,不信龙树的,你也不信历代中国已经证悟的、有大功德的、大福德的那些已经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悟佛法的人的话,专听几个道听途说的迷信的话,那么你就离题太远了。论是什么?论就是菩萨慈悲,发现众生根钝,看经看不明白,所以造论是为了显示佛经的宗旨的,所以菩萨造论,佛陀讲法,这都是慈悲。而我们有那么多大菩萨造论,有那么多传过来的佛金口所宣的经典,我们不去看,我们不去参,然后今天说点这个,明天搞点那个,你说是学佛,我断然不信。 学佛只有两种学法,第一,学真经,佛的真经,当然现在也有伪经。第二,看不懂经,看菩萨为解经所造的论,经和论都看不懂,看历代祖师以慈悲心和大悲心对这些经论的讲解文字,这是唯一的方法。还有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说这个人法相庄严,那个人持戒松懈,用这些方法去看经论,看人,那就永远得不到真经和印契,因为你的心用没用只有你自己知道,老师这样说老师自己知道,注意,《金刚经》我很明白,你信不信?信就好,那么老师也只是一个方便,就是领你们走进《金刚经》所开出来的菩提路,我老师甘愿做一个拐杖,或者做一层台阶,踩着我的肩膀往前走,你们才能超越老师,超佛超祖,证悟本来,然后你们发大悲心,再在六道中救老师一把。 ![]() |